【中国阀门网】 7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经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下称《政策》)。《政策》包括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等九章,共四十条。内容包括钢铁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调整目标以及技术经济指标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等多个方面,其中对产业布局调整的原则、重点;技术装备政策,钢铁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至此,我国产量超过美、日、俄总和的钢铁经济体有了新的游戏规则。
调整产业布局是《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策指出,原则上将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炼铁厂、炼钢厂,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从矿石、能源、资源、水资源、运输条件和国内外市场考虑,大型钢铁企业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政策提出,东南沿海地区应充分利用深水良港条件,结合产业重组和城市钢厂的搬迁,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是国家产业政策的目标。《政策》表明,国家将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制定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来提高钢铁行业的准入门槛。新政规定,在技术经济指标准入条件方面,现有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达到以下标准:如建设烧结机使用面积180平方米以上,高炉有效容积1000立方米以上,转炉达到120以上,电炉70吨以上。在沿海深水港地区建设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要大于3000立方米。将加快淘汰并禁止新建土烧结、化铁炼钢、容积3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公称容量20吨以下的转炉和电炉。在今年年底之前,所有钢铁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要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应符合地方环保部门核定的控制指标。很明显,这对于一些中小钢铁企业而言,今后的日子将变得严酷。
钢铁生产是高能耗行业,建设节约型社会钢铁产业有潜力。《政策》要求,钢铁企业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新上项目高炉必须同步配套高炉余压发电装置和喷吹煤粉装置;焦炉必须同步配套干熄焦装置并匹配除尘装置和焦炉煤气脱硫装置;焦炉、高炉、转炉必须同步配套煤气回收装置;电炉必须配套烟尘回收装置;钢铁渣用于建材和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利用煤焦油深加工芳香烃衍生物作为医药、染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中间原料;利用高炉水渣、转炉钢渣及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熟料;利用社会废品作为钢铁生产原料重新使用。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余压发电、烟尘回收、“三废”利用等领域所用装备需要大力开发,蕴涵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基础产业发展进程对相关产业发展影响是极其巨大的。目前,我国钢铁的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进口量均名列世界前茅,但钢铁产业生产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能力占有很大比重。在7月2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工业司司长刘铁男用了“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一词,可见我国钢铁产业现状与世界钢铁业发展的失衡。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也同样成为钢铁投资最集中的地区,钢产量已连续几年保持了20%%左右的高速增长。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达到2.72亿吨,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并且超过美、日、俄三国钢产量的总和。由于我国钢铁产品结构缺陷,一些高档的特殊钢材还不能生产,能耗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就是通过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提高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促进钢铁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年底我国钢铁企业达871家。其中,年产粗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15家,合计产粗钢占全国总量的44%。对此,《政策》中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同时国内排名前十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70%以上。对此,专家普遍认为企业重组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一个重要方法。重组可以有效地提高钢铁集中度,打造大型的钢铁公司,确立钢铁强国地位。企业重组可以发挥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钢铁企业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富矿少、贫矿多的现状,《政策》着重指出,国家将支持有条件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到国外建立铁矿等原材料供应基地。国家既鼓励企业发展低品位矿采选技术,也鼓励企业加强与境外矿产资源的国际合作。企业到境外采用独资、合资、合作、购买矿产资源等方式建立铁矿、锰矿、镍矿、废钢及炼焦煤等生产供应基地。沿海地区企业所需的矿石等重要原辅材料,国家鼓励依靠海外市场解决。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