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为应对金融危机给出口企业带来的影响,第105届广交会首次组织国内零售商采购出口商品。参加此次对接洽谈的有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00多家大型商场、大型连锁超市、批发代理商,包括百联集团、王府井百货、大商集团等。同时,来自内地和中国香港的700多家出口商品生产企业也参加了对接洽谈。但不少出口企业面对国内的巨大商机表现的兴趣并不高,表示是否着手拓展内贸市场还需“再研究”。
面对首次现身广交会的国内采购商,曾经“唯独钟情出口”的企业呈现积极、谨慎、消极三种不同的态度。而这些态度的背后,反映的是外贸企业在面对外需疲弱、订单下滑时的不同心态。那么,出口企业为何无心内贸市场呢?
一方面,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国内市场需求不符,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接。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要么是订单生产,要么产品的设计、生产均是根据欧洲客户的需要来做,一旦进入内销市场,可能导致大量产品积压甚至于滞销的状况,这是出口企业在开拓内销市场时最担心和困惑的问题。
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不熟悉内贸市场,对内销市场存在着某种恐惧心理。很多商家就像一个大型租赁柜台,在与内贸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时,条款一般不利于供货方,出口企业对国内商家这种习惯性做法更多的是不习惯和无可奈何。虽然此次广交会给出口企业创造了直面内销市场的平台,但是出口企业在参与内销竞争时,仍旧显得格外的小心谨慎。
此外,出口企业还不适应国内贸易的结算方式。长期以来,出口企业在回收货款方面习惯了货到付款,而一旦进入内销市场,贷款无法在第一时间回笼,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的不畅。而国内贷款存在的三角债状况,则让出口企业更加担心流动资金被内销市场套牢,一旦国际市场回暖,无法尽快在内销市场脱身,无形之中将失去出口市场。
事实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经济经历调整达到新的平衡时,外贸企业再像以前那样靠出口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尽快转变增长方式,适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已现实地摆在出口企业面前。
拥有成熟的品牌、渠道、营销能力及内外两个市场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共识。而当前要实现这个共识,就要求给外贸企业创造更好的国内市场营销环境。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已开始出台一些引导性措施,众多国内零售商也已经开始行动,为出口企业转内贸营造更好的环境。
广交会内外贸对接活动不仅是解决企业出口下滑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新形势下,中国商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再造、创新商品流通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更为出口企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机。抓住这个商机是考验出口企业能力与智慧的一块试金石,而加快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开拓是已经成为出口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这一点上,出口企业做出适时的调整已成当务之急。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