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面临严峻挑战
今年年初,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进行的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状况及产品研发能力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目前只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远低于跨国公司平均5%的水平。即使是排名第一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前百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相比,销售差距也在10倍以上。有研究数据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已经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轿车零部件市场,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接近80%;而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其市场份额更是高达90%。
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所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据统计,国外零部件工业的平均投资为整车企业的1.2~1.5倍,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低于0.3,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占总职工比例为2.5%,跨国公司则在10%以上。
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已领先于整车企业,一辆新车的开发,70%的知识产权属于汽车零部件企业,而我国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开发不能及时适应整车厂的配套要求。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相比,中国企业明显处于劣势,零部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外资加强控制
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巨大冲击直接导致了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财务状况的恶化。根据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今年3月份发布的预测数据,2009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率将大幅下降,息税前利润率可能为零。
这一残酷现实加速了外资零部件商在中国的强势扩张,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包括GKN、博格华纳、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零部件公司都在中国新建了独资或合资工厂。
尽管国家产业政策对外资品牌整车国产的国产化率设定了标准,但由于外资在国内的总成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等核心部件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外资在争取为国内主机厂配套方面也明显占了上风。
一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是,之前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2008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这看似是实现新能源车产业化的捷径,但本土零部件企业会因此而失去发展的机会,从长远来看,很可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的制约。
呼唤细化政策
虽然在1994年和2004年汽车产业政策中都述及汽车零部件的发展问题,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而今年年初发布的《汽车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更是对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自主化和产业化、对零部件企业的兼并重组及对零部件产品出口等内容反复提及,但这还不够。我们还缺乏对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进程进行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包括战略目标、实施步骤、标准法规、政策措施等。
(来源: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