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8月份各国陆续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人们基本相信,遭受二战后前所未有重创的世界经济,衰退最严峻时期已经过去,而且其复苏的速度比各方原先预料的要快。经济形势的好转,也带动了全球钢铁需求,国际钢市呈现出量价齐升的势头,在社会库存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钢厂产能利用率出现回升,据国际钢协统计,7月份全球66个国家粗钢总产量为10390万吨,为今年产量的最高值。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已计划重启其全球闲置钢厂。可以说,目前国际钢市的总体形势趋于乐观。
8月份的国内钢市却让人难以乐观,行情发展出现大幅波动,月初,各主要品种借主导钢厂继续强势上调出厂价格的推力,延续了惯性大幅上涨的态势,但强弩之末的疲态已现,由于钢厂此前“一厢情愿”的调价已大大透支了后期行情的发展空间,对于过频过猛上涨的价格,其下游认可度日趋降低。另外,钢厂产能的加速释放,社会库存的明显增加,以及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强化了市场的风险预期,于是月初几天时间过后,国内钢市风云突变,价格迅速掉头向下,跌势汹汹,锐不可挡。
8月份钢材价格的暴跌再次用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依靠纯粹的市场炒作来推高钢材市场价格,也许在短期内是可行的,甚至可能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维持的时间不会很长。脱离了市场基本面,严重背离自身内在价值的价格,其基础很不牢固,稍有风吹草动,便不攻自破,一溃而不可收拾。
仔细观察8月份钢市运行轨迹我们会发现,当前现货市场受期货以及远期电子交易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该月钢材价格下跌就是始于期货市场价格的率先暴跌,这也充分体现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随着大量的资金进入期货市场,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多空双方的博弈总是激烈和扣人心弦的,行情也随之起伏跌宕。同时,由于一些钢厂本身也是期货市场的“玩家”,这就使得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的联系更加微妙。
备受关注的铁矿石谈判在本月终于有了“破冰”之举,8月17日上午,中钢协宣布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FMG公司达成了为期半年的铁矿石框架协议,虽然价格降幅未达到中钢协一直坚持的预期目标,但是超过日澳此前达成的首发价,成为中钢协寻求制定中国价格的试水之作,被动、沉闷的铁矿石谈判终于吹进一股新风。但是数据显示,FMG只有约3000万吨的年产能,相对于中国整个钢铁企业对铁矿石的五亿多吨的庞大需求而言,似乎有些杯水车薪,所以,与FMG达成的长协价能否对三大矿山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来看还不明确。但不管怎样,这仍是建立进口铁矿石谈判的“中国价格”迈出的非常重要的一步,以此为契机,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8月26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决定从市场准入、环评、土地三个方面入手严把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和扩张。其中,钢铁行业被当作“产能过剩”的重点代表行业予以提出。这也是继8月中旬被工信部着重要求“结构调整”后,钢铁行业再次被“点名”。一个月之内两次被“关照”,充分表明这一行业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同时也意味着政府解决这一顽疾的决心之大。今年以来,由于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效应的继续显现,拉动了部分需求。另外,连续几个月以来的价格上涨,刺激了市场预期,所以产能过剩的问题暂时被弱化、被掩盖。但是,随着钢市的暴跌,这一问题便再次凸显出来,因此,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钢市暴涨暴跌的被动局面就很难避免。
最近,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建议国家进一步上调高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如能得到采纳,对于改变目前钢铁出口形势,一定程度地缓解国内产能压力,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钢市经过大半个月的下跌,目前企稳的要求渐趋强烈,热轧等部分品种在月末出现的短暂反弹,也体现了这一诉求。不过,在下游需求没有明显释放,市场库存继续增加的局面下,这种反弹的力度显得比较弱小,这也反映出目前市场的调整尚未到位。另外,业内普遍预计,下半年余下月份信贷将表现出宽中有紧,在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央行对各家银行进行额度控制的可能性较大,日渐收紧的财政信贷政策,短时间内有可能冲击经销商的信心。因此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预计9月份的钢市将以震荡筑底、寻求支撑为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