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铸就中国经济腾飞“脊梁” ——中国装备制造业立足自主创新加快发展 编者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自主创新、艰苦努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从几乎一片空白到产值世界第二,为中国经济腾飞铸就了坚强的“脊梁”。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仅用28秒,一块重达12吨的钢锭就被世界首套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挤压成8米多长的厚壁无缝钢管! “这个‘大力神’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从此打破国外垄断,为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设备制造提供关键零部件。”北方重工公司副总经理雷丙旺日前说。 装备制造业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自主创新、艰苦努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从几乎一片空白到产值世界第二,为中国经济腾飞铸就了坚强的“脊梁”。 “中国装备”装备中国 今年8月1日,沈阳机床集团宣布,配置飞阳数控系统的沈阳机床中高档产品将批量推向市场。这标志着中国中高档数控机床终于有了自己的“大脑”,而在过去则要全部依赖进口。 1956年,作为中国第一个机床制造企业,沈阳机床集团的前身沈阳机床厂建成投产。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像样的机床产业。”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当时,全国只有上海、沈阳、昆明等城市有一些机器修配厂兼产少量皮带车床、刨床、冲床等简易机床。 50多年来,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从“一穷二白”起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装备制造体系。 对比今昔,足见惊人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只能生产不到1万千瓦的火电机组、10千伏以下变压器、少量小型矿山设备和少量蒸汽机车; 如今,中国已能生产世界领先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特高压输电设备、55立方米大型露天矿用挖掘机和高速动车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几乎一片空白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到2008年总产值已达196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发电设备产量、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构成了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对于中国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不仅高于整个制造业,而且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今年1到7月,规模以上装备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1%,高于全国工业2.6个百分点。 中国装备制造业在不断做大的同时,着力做强。上海电气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国机集团、通用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特变电工等一批具有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正在壮大,并已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支柱企业。 “装备制造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据张相木介绍,中国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替代进口产品、打破国外封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 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上海电气集团日前完成了以形成国际一流大型铸锻件自主制造能力为目标的热加工扩能技术改造,三项“巨无霸”装备制造成功,大锻件制造设备“配套成龙”。 “这将对我国核电、火电、水电、大型船舶、大型石化、冶金装备、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上海电气集团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捷报频传,一批重量级产品替代进口:中国首套国产化超大断面圆坯连铸机装备热试成功、中信重工交付使用世界最大型球磨机、柳工造出中国最大轮式装载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连续3年保持进出口贸易顺差。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中国不仅早已替代进口,并已占领了重要的海外市场。 自主创新——中国装备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宽大厂房里,巍然耸立着一个20多米高的“钢铁巨人”,这就是1962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47年后,还是在上海重型机器厂,世界最大的1.6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正式开锤投入运用。 “这台油压机完全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蕴涵了20多个专利。”上海重型机器厂副总经理王醒雷日前表示。 从万吨水压机到万吨油压机,上海重型机器厂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创造奇迹的历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基础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组织全国上下各方面力量,通过科技攻关,自主研制了万吨水压机、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等一批装备。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支持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1983年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成立后,组织研制了60万千瓦发电机组、宝钢成套设备、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乙烯等12项成套装备。 1998年,中国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并安排国债技改资金组织实施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型燃气轮机、日产440吨聚酯设备、日产8000吨水泥设备等的攻关。 2006年前后,中国相继出台和实施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增速显著加快,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先后超过国外。 大型风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1.5万吨水压机、1.65万吨油压机、2130冷连轧联合机组、1.2万米特深井石油钻机、五轴联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超重型曲轴加工机床、城市轨道交通设备……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已享誉海内外。 来自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快速增长,装备制造企业已成为中国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中国装备制造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与国外的差距逐步缩小。 通过自主创新,中国扭转了装备制造业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曾经制造中国首条万吨巨轮的大连造船重工公司,进入21世纪,又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条30万吨油船,使中国在超大型油船设计建造上实现“零”的突破; 曾经研制我国首台1150毫米初轧机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通过走联合设计、自主创新之路,又制造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50毫米热连轧机; 曾经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的鞍钢,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出中国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700毫米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连瓦轴集团的汽车轴承、冶金轴承和通用轴承市场下滑了30%到70%。然而在过去的2008年,瓦轴集团却实现了销售收入增长20%、利润增长90%的佳绩。 “自主创新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和渡过难关的重要途径。”瓦轴集团董事长王路顺深有感触,这几年瓦轴集团在技术研发、技术改造上花的钱占总销售额的10%至15%,目前有1.5万种轴承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量新产品成功替代进口。 “实践证明,花钱买不来现代化。我们不可能从发达国家引进最新、尖端的成果,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特工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说,“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只能依靠本民族装备制造企业的振兴,才能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来源:阿里巴巴)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