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1月20日,由56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入围“200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据了解,2009年12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联合江苏丹化集团和上海金煤化工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的世界首创20万吨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项目打通了全流程,试车成功并生产出合格的乙二醇产品。这标志着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煤制乙二醇(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成套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下称“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兰国政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是一项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目前正在内蒙古通辽市建设全球首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但这只是产业示范基地,接下去将建成120万吨规模的产业基地。
他透露,接下来将由河南煤业入股通辽金煤集团,合作建设规模达300万吨的煤制乙二醇项目,照此预计,煤制乙二醇将在5年左右形成年产420万吨、价值400亿元的产业规模。
创新产学研“金三角”模式
乙二醇是生产聚酯切片和制冷剂的重要化工原料,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石油路线生产,生产过程水耗大、能耗大、成本高,而且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我国乙二醇年需求量达700万吨以上,而国内用石油乙烯路线每年只能生产200多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煤制乙二醇”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项目攻关组组长姚元根研究员认为,“煤制乙二醇”的技术路线符合我国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资源特点。
“我们的项目规模从200毫升到300吨、1万吨,再到20万吨,这里面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和波折。”兰国政表示。据介绍,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从1982年起就开始着手研究煤制乙二醇工艺,项目进行到中途时研发资金缺口太大,而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风险资金和投资不敢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项目在完成200毫升工艺成果鉴定后一度停滞了10多年。2005年,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依托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在此前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成立了煤制乙二醇技术攻关组,集中全所的技术力量和条件进一步协同攻关。
本新闻共
2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