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煤柴油加氢装置操作员蔡延文最近有两件开心事:一是参加车间组织的20多天集中强化培训收获很大,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很快,特别是困扰自己的压缩机故障判断与排除有了解决方法。二是回甘肃老家毫无牵挂地休了12天带薪假。5月16日,他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说:生产新区试行的“五班三倒一培训”让我们倒班工人受益了!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石油化工企业基本采取“五班三运转”的倒班运行方式。部分企业的基层干部员工反映:这种倒班运行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生产连续平稳运行,但由于一线操作人员的日常培训只能利用每个倒班周期半天的副班时间搞脱产培训,而许多班组每个月只有2至3次培训机会,每次相隔10天。这种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的日常培训模式,效果不太理想。这个问题在大连石化生产新区同样突出。
生产新区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人员配备高度精干,只有300多人。生产新区拥有6套国内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炼化装置,每年可加工1000万吨含硫原油,工艺包是世界最先进的。
2008年装置全部投运以来,一直面临着较多技术和设备问题,一线操作人员对于培训的需求呼声很高。时任生产新区主任的马强深切感到:目前,员工队伍素质与企业“国内排头、国际一流”的奋斗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而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的传统培训方式不解渴、不够用,亟待改进方式方法。
在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压力驱使下,马强和新区领导班子成员借鉴同行业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五班三运转”进行了“开刀手术”:每班抽调一两人组成非正式建制的“六班”,班内人员按日勤管理,正式建制的5个班仍按“五班三倒”制运行。
“六班”人员每月更换一次,半年一个轮回,重点组织强化培训,由装置主任、工艺员、设备员、负责装置仪表的工程师和运行值班员授课,内容以OTS培训为主,同时涉及装置工艺、日常操作、工艺调整、事故处理和应急预案演练、关键设备操作等方面,并要求“六班”人员参加原班组副班培训。一旦装置出现异常情况,第六班即作为加强预备队补充上阵,有效解决了装置异常情况下一线力量不足的问题。
这种运行方式2008年试运行以来,深受一线员工的欢迎,有“三大好处”。
培训效果明显增强。生产新区书记李秉文说:“操作员非常欢迎这种集中充电学习。过去10天一循环的副班培训显得零打碎敲,难以打下深刻烙印,现在每周培训4天,每天按7个学时计算,一个月培训可达112学时,每人一年有2个月的日勤时间,排除休假和处理生产问题,加上副班培训和“一人一单”规定培训时间,可达到350学时以上,比规定的240学时多出110多个学时。
有效解决了休假问题。在过去的倒班运行方式下,部分骨干员工难以离开岗位完整休假,并容易造成平时攒假、年底突击休假现象,有的人甚至一年也得不到带薪休假,时间久了不仅不利于倒班员工的“生物钟”调整,而且容易引发厌倦、懈怠、焦躁等负面情绪。
实行“ 五班三倒一培训”后,每年能够出2个月日勤的“六班”员工不仅可以从容休假,经过身心的调整和充电,人也显得更有“精气神”。
为解决生产突发异常问题提供了力量支持。石化企业通常选择白班处理生产较大异常问题,出日勤的第六班便于机动处理白天生产调节中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夜班遗留问题,是一支可以随时调遣的“加强队”。
大连石化生产新区在传统的倒班运行方式中加注了培训、调休和机动新元素,有益于提高员工素质,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员工的幸福指数,让一线员工从中得到了“实惠”,充分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和精细化管理的特色,可谓“一步高招满盘皆活”。
(来源: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