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0/6/3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32

中国阀门网】       核心提示:虽然自动化仪表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减缓,但是自动化仪表的技术发展史持续不断的,仪表制造商近两年新技术发展积极性不高,但仪表用户发展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最近,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仪表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另外国外新产品推出的减速,为我国仪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仪表近两年继续健康发展,行业的总体趋势与《2006-2007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的介绍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也可以认为本报告是它的补充。
  一、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对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需求,我国新上的大型项目所用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前传统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过了辉煌期,与之配套的自动化仪表自然就增长缓慢。自动化仪表发展的热点在新兴市场的价格问题从两个方面夹击仪表制造商,一是新兴市场的用户对产品价格敏感度很高;二是在那里往往可以找非常便宜的替代品,这样就难以激发跨国企业花大成本研制新型仪表。
      近10年自动化仪表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应用方面大体上还处在替代模拟传输线的阶段。实际上现场总线不仅仅是信号制式的改变,它是为控制技术的信息化提供基础的。用户对系统底层信息化(控制、诊断、管理)改造的需求是现场总线技术推广的原始动力。近些年来现场总线在设备资产管理、预测诊断和平稳操作等方面的潜力开始被挖掘出来,显现了极富发展前景的势头。
      但是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网络化控制和分布式只智能技术,到目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出现显著突破:而现场总线的速度瓶颈是的在复杂控制和快速响应方面有时还不如传统仪表:持续多年的现场总线之争至今在制造商中没有赢家,又使用户普通感觉厌倦,极大地消耗了各企业发展的资源。
      国际上反映自动化仪表产品动向的几个重要窗口:以ISA EXPO、Miconix等为代表的国际仪表展览,以Readers’ Choice Award(读者选择奖)为代表的奖项。从近3年的读者选择奖看,获奖产品变化不多。自动化仪表今年发展的重点在仪表的应用方面。
      这种发展趋势的变化是很自然的,数字化、智能化仪表和系统经过近10年的告诉发展,在应用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智能仪表设计的许多创新功能也未得到充分的应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数字仪表和系统的信息保密和安全问题
      (2)微程序和软件的可靠性问题。
      (3)通信的保密、安全和可靠性问题。
      (4)智能仪表在运行时是可以与控制系统互动的以及如何进行互动。
      (5)智能仪表提供了远比模拟仪表多的信息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6)众多智能仪表的可互操作问题。
      (7)仪表和系统的故障诊断以及故障诊断信息的可互操作问题等.
      上述问题都是由于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产生的,并不是现有技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可选的解决方案太多,而统一的解决方案才是最有效的。而如何统一是当前正在研究的。
      虽然自动化仪表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减缓,但是自动化仪表的技术发展史持续不断的,仪表制造商近两年新技术发展积极性不高,但仪表用户发展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最近,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仪表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发展。另外国外新产品推出的减速,为我国仪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国内仪表近两年继续健康发展,行业的总体趋势与《2006-2007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的介绍未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也可以认为本报告是它的补充。
      二、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自动化仪表与企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自动化仪表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与自动化仪表争夺人才,在IT发展的高潮,许多有经验的仪表工作者转向IT行业,这也是近年仪表产品推出减缓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自动化仪表借用了TI行业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加快了信息的步伐。
      信息化是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自动化仪表技术包括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的应用这样的过程,因此自动化仪表技术实际上时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所谓“企业集成”实际上是企业的信息集成和整合,所谓“信息爆炸”实际上时获得信息超过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而为得到的应用的一大障碍是信息表达的统一性不够。如何提高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当前的主题。
      信息化需要将现实世界的实体事物(包括原料、设备、产品、控制系统、仪表等),生产流程(包括制造方法、工艺等)。企业的管理(包括采购、销售、物流等)用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0和1来描述,然后由计算机进行运算和处理,最后将处理的结果再反作用到现实世界。
      信息化的前提是将现实世界以及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转化为0和1,不能做到这一步信息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做到这一步就是对现实世界建立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是用一组简化的信息。按一定规则对事物所做的抽象描述。
      信息模型定义包括了简化、规则和抽象三要素,这三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可能的信息模型的多样化,建立信息模型的过程包括了克服多样性,实现统一性的任务。自动化仪表和系统信息模型的目标是:以毫不含糊的方式描述信息,以方便交换为基本定位,最终实现广泛的可互操作性。
       建立信息模型的工作是自动化仪表领域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统一信息表达的只能给药手段,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描述事物的规则;2.按照规则对所设计大量食物进行描述,建立模型库。
      建立描述事物的规则是一项繁杂的研究工作,因为随着文化背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描述事物侧重的不同、详细程度的不同,描述的方案有很多种,我们需要的是在当前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的、能被公众广泛接受的方案,这种方案最终往往以国际标准的形式出现。近两年在制定这类国际标准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
      描述事物的规则按对象的属性可简化分为3类:
      (1)描述事物的信息模型。如描述生产原料、元件、控制系统仪生产用装置、设备、生产过程的状态、中间和最终产品内容的信息模型,这种类型的模型要把对象的基本属性描述出来,典型代表是IEC361987工业过程测量与控制过程设备目录中的数据结构和元素系列标准和IEC61360与电子元件分类方案相关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系列标准。
      (2)描述事物之间关系(尤其是定量关系)的模型。信息化的重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优化,优化的条件是了解事物之间的(定量)关系。这种模型常常以数学模型的形式出现。这类模型往往针对性很强,难以建立统一的广泛应用的模型,因此较少以国际标准的形式出现。
      (3)描述对象过程信息模型。如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典型代表是IEC62264企业系统集成系列标准。
      在建立自动化仪表及应用的信息模型方面,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早有研究。但并没有将这项工作定位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一直缺乏国家或行业层面,全面系统规划和大规模的工作。
      我国TC159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TC124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跟踪和采用国际标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除派出专家加入国际标准的工作组直接参加国际标准的指定外,还及时地将重要信息模型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有了这些建立信息模型的方法标准,后面需要做的工作室:宣传、贯彻、学习这些手法,用这些方法建立各认可的具有可互操作性的信息库,应用这些信息库服务于企业的自动化。
      由于信息模型对于国内企业和工程师还是新事物,上述这些工作在初期还相当复杂,最重要的是我国制造企业较少主动提出信息化的需求,因此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较落后,迫切需要引起重视。
      (二)自动化仪表工程项目全局信息和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整合
      全局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整合实际上是自动化仪表系统的全面可互操作性。可互操作性是分层次的,最基本的是过程控制机的互操作,即控制系统与现场仪表表层免的可互操作,向上一层是控制系统维护与生产设备诊断信息的可互操作,在高一层是企业管理信息的客户操作。全局信息化整合至少要实现全局信息的可互操作。

(三)功能安全
      安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主题,在自动化仪表领域今年主要关注功能安全方面。IEC61508电气/电子/科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系列国际标准早在1998年就开始陆续出版,2003年又出版了IEC61511过程仪表安全系统的功能安全系列国际标准。我国近两年出版了等同采用这些国际标准的系列国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仪器 仪表 控制系统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