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为应对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纷纷调整能源结构,核能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据最近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和省核学会相关数据显示:
美国已立项要建的核电站达40多座;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40台核电机组;亚洲共11个国家正在建造18座反应堆,约占世界在建反应堆总数70%,另有77座反应堆正在筹建或拟建,但截至目前,世界核发电装机容量不足总数的17%。
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万千瓦左右,在建5000万千瓦,核电站累计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加上近百个机组200亿左右年运行维护投入和稳步扩大的国际市场,作为设备制造业大省,浙江核电相关联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交叉产业——核电装备制造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机遇。
然而,巨大增长空间的背后却不是一帆风顺,浙江不少率先进入核电装备制造业的阀门民企正受到“三重门”重压,一系列现实难题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面对该产业利益的巨大“蛋糕”,他们不算顺畅的发展历程或许能为浙江广大实力民企找到打开“神秘产业”大门的钥匙。
开启“神秘产业”的第一道门
名副其实的高门槛,获取资质历时最少2年,花费500万元
“要不是董事长对核关联产业前景的信心,我们很难坚持走下去。”这是江南阀门有限公司(下简称“江南”)董事长助理丁伟民接受导报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据了解,浙江是阀门大省,仅温州阀门销售额就占全国1/3,而这家企业正是温州阀门产业中的佼佼者。它的母公司中国·江南控股集团是一家无区域跨行业集团。下属一共15家子公司,总资产8.2亿元,年产值25亿元以上,员工2000多人,涉及阀门、皮革、房地产、矿山开采、物流等五大产业。该公司创新制造的阀门拥有二十五大系列专利新产品,填补多项阀门业空白。
对于为何公司要率先全省走进“神秘产业”的疑问,丁伟民和公司领导人心里都有一把清晰的算盘:
现在我国核电占总装机容量仅2%,与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75%相去甚远,国家重视核电产业后,2020年装机容量将达到7%以上。
浙江具有第一个国内自行设计的秦山核电站,又相继上马“三门”等世界上最新技术AP1000的核电站项目,浙江发展核电产业极具优势。
阀门是核电站建设和运行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一个新建核电站所需阀门投入资金约占总投资2%,两台100万千瓦机组就需要上万个阀门,投产后日常设备维修费中阀门占一半。这对机械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旺盛的需求。
看到核电产业背后的巨大商机,这家实力雄厚的民企开始投身该产业。由此面临进入该产业的第一道关卡。
“就在这第一道门前,一批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企业都被挡在了外面。”丁伟民认为,对安全的要求近乎苛刻,核电产业具有名副其实的高门槛。
据国务院500号令,核电关联产业执行许可证制度,申请领取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单位,首先应具法人资格;具5年以上相关或相近工作业绩;具相适应的、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专业技术人员应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具相适应的工作场所、设施和装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符合核安全监管规定的质量保证大纲;还应当制作有代表性的模拟件进行检验;在审查过程中,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并征求国务院核行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意见,对符合条件的才予以颁发许可证。
“表面只是七大项要求,实际工作却千头万绪,必须培训出占总人数10%以上的技术人员,有独立厂房,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制造样机必须先后经过地震、振动、寿命试验,请专家到企业现场审核。总之为获得资质,公司一次性投资了500多万元,其中两台样机送检时共8项试验就不低于100万元。”2007年8月6日是“江南”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民用核承压设计和制造资格两个许可证的日子,丁伟民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他说从2005年申请取证到获得资格,公司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他记忆尤深。
同样位于温州的实力型企业、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慎江阀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慎江”)是国内数一数二的阀门制造商之一。在石油、石化、天然气、水电、火电等阀门领域取得成功后(去年产值5亿多元),几乎与“江南”同时,“慎江”也瞄准了核电阀门。仅仅比“江南”早了25天,“慎江”在2007年7月12日取得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和制造许可证。“从申请到达标,取证历程不少于两年”。公司常务副总殷连波告诉导报笔者。
而早在2005年12月,同样位于温州的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是省内第一家拿到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资质的企业。“环球”总经理吴光忠说,他们公司也为此准备了两年以上。为提高审批进度,完善各项要求,公司还专门组成了一个核阀项目组。因当时厂房面积比较宽裕,不用重新兴建,省下了不少资金,但按照规定程序逐项逐条走下来,也投入了不少于200万元。
“取证只是为进入核产业打基础,这两年不可能有一分钱的盈利,这对很多资金相对短缺的企业是个巨大障碍”。吴光忠说。
花费时间长、一次性投入资金大,截止目前,省内2500多家阀门企业中,通过“第一道门”的阀门企业仅4家。除了“江南”、“慎江”和“环球”,还有位于杭州的浙江三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方”)。虽然取证时间略晚于“环球”,实际上“三方”早在1989年就已开始核关联阀门制造,曾为秦山核电一期提供特殊阀门装置。为了跨进“神秘产业”的门槛,他们都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奔波中穿越“第二道门”
离订单还很远,又400万进去了
“千辛万苦取得了许可证,但离盈利还远着呢!”取证后连续奔波三年的丁伟民十分感慨,取得了核级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仅仅表明公司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但要拿到发电企业的订单则还需先进入国内各核电站业主单位的设备供应网,要取得他们的供货许可。
“这又是一个相当耗费精力、人力和财力的过程”。因各家核电站业主单位的生产要求不同,必须请中核集团下属各公司、秦山核电站及下属单位、中广核等核电企业相关人员来企业实地考察,检验企业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生产要求。不停地奔波于国内各大发电企业,与他们商量、沟通,直到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取得许可证后经过三年的奔波,“江南”已基本上取得国内几个重大核电工程的设备供应准入证。
为了提高生产条件,满足业主单位的需求,公司接着又增加制造和检测、检验相关设备。“为跨进这‘第二道门’,公司又陆陆续续投资400万元。至此已有近1000万元资本投入该产业,然而这个阶段的投入回报依然是零。”殷连波说,这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现象,实力与之不相上下的“慎江”也实实在在经历了与江南相似的过程。如果不是实力强大,前面“两道门”就足以将他们拒之千里。
虽然目前是市场经济,但带有神秘色彩的核电还是相对垄断的行业,为了争取核电企业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在省内率先取得核电资质两个许可证后,“环球”从2005年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大核电企业之间,“不停地推销自己的企业,让他们给自己一个机会,能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但是一转眼5年过去了,成绩却十分微小。”
吴光忠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性质,也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发电企业并不信任温州的民企,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温州制造”是质量低下的代名词。不管你有没有获得核类资质,就是不给准入证。企业无法改变的地域出身成了当时让他难以想象的难题。这样的后果延续到现在,“环球”现在每年为核电厂供货仅200多万元,而其他普通阀门的供货利润在2亿元以上,两者天壤之别,可见当初花大成本取得的许可证并没给企业带来预计利润。
难以跨越的“第三道门”
再过3个月许可证就过期了
跨越前面两道门后,迎接企业的并不是扑面而来的订单,而是越来越迫近的许可证到期时限。
“如果在三个月内接不到一个核类设备订单,花费高昂代价取得的许可证就过期了。”当时在全省率先取得民用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吴光忠目前也第一个面临了这一难题。
本想借着省内核电关联产业迅猛发展的东风,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但取证后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一直跟全国核电站业主洽谈订单的事,但因为核电公司遵照国务院第500号令要求,把企业业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新企业进入后因没有业绩积累,导致处处碰壁。
截至目前,申领许可证将近5年,却没接到一个核级的订单。而再过三个月,许可证就到期了。这就相当于投入的200多万元打了水漂。接受采访的吴光忠有些无奈,惟一庆幸的是每年产值2亿左右的非核类阀门生意风生水起,“环球”运营依然情况不错。
“环球”之后,就是“江南”、“慎江”,他们许可证到期时间仅差25天。
“并不是我们的生产能力不行,凭我们的技术,我们完全可以承接反应堆核心部位的阀门制造,问题是我们连进入核类设备招投标名录的资格都没有,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业绩积累。”殷连波告诉导报笔者,作为一家新获得核类设备许可证的新企业,没机会进入招投标又谈何积累业绩,越没有业绩就越没有招投标资格,没招投标资格,就永远不可能有业绩,作为省内阀门产业的佼佼者,他们正陷入一场恶性循环。
“更加糟糕的是,根据规定,如果5年内没有一单核类设备的业绩积累,根据规定,许可证到期后还将面临续证难题,这意味着我们将被排斥在核电关联设备制造产业之外”。在非核级的常规岛方面,“江南”在辽宁红沿河、广东宁德、山东海阳等核电站订单并不少,去年两个单子就达5000多万元,并且业主评价也相当不错。但三年来核级订单一台没有,没有业绩积累,即使中广核每年都进行很多次核级设备招投标,“江南”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一个一个跑走。
现在许可证期限只剩不到两年时间,着急的“江南”准备将原本2个许可产品扩大到6个,“这样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