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装备是科技的载体。推动能源科技进步,发展先进能源装备,是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稳定能源体系的需要,是能源技术进步的体现,是促进能源行业生产力发展的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08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强调推动重大装备国产化必须紧密依托重大工程,以需求拉动研发,以需求提供市场,这是我们二、三十年来致力装备国产化的一条成功经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用来比喻重大工程与重大装备两者的关系,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如是分开管理,只能是事倍功半,中编办的三定方案赋予国家能源局能源科技装备管理职能,是此次能源行业管理机构改革的成功点之一。从实践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能源重大工程为重大能源技术装备提供了应用的平台,两者紧密结合,空冷发电设备、超超临界机组、核电装备、循环流化床锅炉、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我国能源行业迅速发展,以电力为例,2005年装机容量为5.17亿千瓦,今年7月已突破9亿千瓦,年均增加1亿多千瓦;同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行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奠定,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快速增长,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大国
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8%,远远高于GDP的增速,也高于整个制造业的增速,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越来越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据统计,装备制造业对全国工业总产值、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25%,对外贸出口的贡献率更是超过50%。发电设备等电气产品的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一。2001年我国的发电设备产量为1300万千瓦,2008年已超过了13000万千瓦,七年时间增长了10倍。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与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装备制造大国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在世界的排名一年一个台阶,2006年约11200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三,远低于美国,仅比位列世界第四的德国高1000多亿美元;2007年约15186亿美元,超过日本,追赶到了世界第二;2008年达到20167亿美元,进一步超过美国,以产值计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
(二)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一些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能源装备行业成套能力得到提升,一批核心设备研发成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力的保障了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欧洲、日本之外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套提供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的国家;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大型水轮成套机组、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成功建造了14.7万立方米薄膜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摘取了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
(三)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一批重大装备进入国际市场
我们初步实现了“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的目标,目前在建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的综合国产化率可达80%;特高压示范工程的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90%;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中,国产机组的比例已超过80%,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装备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了由“逆差”到“顺差”的历史性转折。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统计,2006年之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高于出口,形成了巨大逆差,不少重大技术装备依赖国外;2006年进口和出口基本相当;从2007年起,出口开始大幅度的高于进口,2008年装备制造业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60%以上。以发电设备为例,近年来出口数量高速增长,2009年出口机组容量达1648万千瓦。
(四)产品结构得到改善,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一重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电气)、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重工·起重)等企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加强自主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核电、风电等产品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增长。一重集团以前的产品以冶金和矿山装备为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冶金和矿山装备的需求严重萎缩,但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原因就在于通过前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结构调整,核电设备的旺盛需求弥补了传统产品的下降。几年前,风电市场开始启动,东方电气和大连重工·起重抓住机会进入风电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业的龙头,在国际上也进入前十名,实现了产品升级和结构调整。
(五)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得到优化
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的行业龙头地位更加突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简称哈电集团)、东方电气的年生产能力均超过3000万千瓦,是带动我国电力设备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出口海外的领军企业。在全球12家著名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中,我国三大电气集团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排名已由过去的下游跃居中上游。
近年来,企业重组步伐加快。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重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先后与10多家企业进行重组,形成了输变电、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大产业。通过重组,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特变电工沈变)六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能从不足2000万千伏安,到去年超过了8500万千伏安,成为世界单厂生产能力最大的工厂;产品结构有效优化,500千伏产品成为主导产品并批量出口美国等国家。近四年来,我四次到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公司,每次都看到有新的变化,新建成的特变电工东北输变电科技产业园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在国家的支持下,能源装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一重集团、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二重集团)、东方电气、哈电集团等都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出海口基地,沈阳、上海、德阳、西安等能源装备制造集聚区的优势日渐突出。
二、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结合国家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加强组织协调,通过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组织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支持组建工程研发中心等措施,扎实推进装备自主化工作,在各个主要能源装备领域,通过确立一批自主化依托工程,国产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保障了能源建设的需要:
核电领域。我国已经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制造和工程建设能力,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基本可以立足国内。近几年,陆续完成了大型铸锻件、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和主管道等核岛关键设备,汽轮机、发电机等常规岛关键设备以及核级泵阀、控制系统等设备的研制工作。同时,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200亿~300亿元资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核电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可以说,我国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核电装备制造业体系,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我国未来二十年核电发展的需要。
清洁高效火电和大型水电领域。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投入运行,自主开发的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些性能指标超过了国外水平。针对北方缺水地区研制的30万千瓦、60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已实现国产化,较常规水冷机组节水75%以上,100万千瓦空冷火电机组也已经完成研发,华电灵武二期两台机组将于明年投入运行。通过“打捆招标”引进技术,重型燃机国产化率逐步提高,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大型燃机的历史。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部国产化的三峡右岸70万千瓦水电机组正常运转,我国大型水电机组设计制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输配电领域。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800千伏直流示范工程已经投运,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送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标志着我国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输配电技术装备的发展支撑我国电网进入大规模跨省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煤炭综采领域。已经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曾经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采高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等大型装备研制成功,投入使用。中煤集团生产的煤矿综采设备已批量出口俄罗斯。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华集团)依靠科技进步和先进装备,百万吨煤炭死亡率由2002年的0.24降低到近年来的0.02左右,安全生产指标国际领先。如果所有的煤矿都能这样安全,我国煤矿安全形势将大大改观。
石油天然气领域。标志着石油装备制造行业技术水平的1.2万米的陆地石油钻机、122米自升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30万吨的浮式储油轮(FPSO)、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重大装备实现自主制造;相继研制成功了世界最大的2000吨级加氢反应器、石化行业“三大压缩机”、6万米3/小时大型空分装置、大型乙烯球罐等重大产
(来源:全球阀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