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到底是谁主导价格呢?这主要是定价权掌握在谁手中的问题,而管理层如此看中A+H模式显然是不想让A股的定价权旁落。
国资委及中国证监会高层官员10月16日在香港表示,日后大型央企上市,均会采取A+H的模式,中国证监会将修订条例作出配合。而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马时亨表示,内地企业在香港和内地同步上市将成为趋势,相信不会削弱香港的金融地位。香港不但可以为内地企业上市集资,同时可提高企业管治和与国际市场接轨,A+H是大趋势。两地高层同时高调A+H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A+H模式时机已经成熟。随着中石化的最终股改恢复交易困扰证券市场长达十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已经进入扫尾收官阶段。股改制造了多赢的格局,从股改启动前的2005年4月29日至昨日,上证指数从1159.14点上涨至1763.90点,涨幅为52.17%。流通股股东除了在股改中获得非流通股东送出的股票、现金、权证等多种形式的对价外,在二级市场上也从股价上涨中获益不浅。而对于非流通股股东来说,虽然大多支付了一定的对价,但通过股改,其持股市值不降反升。股改前的2005年4月29日,按市价计算,两市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总市值为22227.8951亿元;两市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份市值(剔除新股,含限售流通股)为26385.5742亿元,增加了18.7%。全流通市场终于形成,上市公司结构开始和国际接轨。这种接轨还体现在同时有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股价上,两者的溢价开始大幅收窄。以前的不同步发行往往会有个时机的选择,如两年前中兴通讯以及大量的蓝筹H股回归都曾经酝酿多次,但市场内外部环境不配合最终选择了再等待。如今,同步发行水到渠成。
其次,A+H模式为A股找到了国际化定价参考。以前A股的定价和行情的起伏有较大的关系,行情火爆时曾经出现过闽东电力80多倍市盈率的高价发行,行情低迷是也出现过皖通高速等2元多的低价发行。参考的标准没有明确,随意性较大,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的泡末和不稳定,扩容成为市场发展的拦路虎。由于香港市场是国际成熟的大市场,越来越和国内紧密相联,以H股作为定价参考加速了A股市场的国际化。香港市场的融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很多央企选择在港发行H股就是很好的证明。近期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让一些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优质大型企业在境内发行上市,有利于留住宝贵的上市资源。近年来大型优质企业到境外上市呈现加速的趋势不仅使国内投资者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内资本市场自身的发展。为留住这些重要的上市资源适当加快它们在国内资本市场发行上市是十分必要的。所以A+H模式所确立的国际化定价是优质企业同步上市的关键,随着工行第一单的实现,12月中交集团很可能出现以A+H第二单。
最后,A+H模式将加速价值接轨。共同决定价格并不意味着价格一分不差完全一样。除了市场本身的差异性的原因,还有其它因素可能造成“A+H”的价格不完全一致。但两地价格逐步靠拢则是个趋势。简单看来有三个层次,首先是有A股和H股的公司完成价格对接,其次是相关概念和板块找到定价参考集体向这个重心看齐,最后是整个市场通过相关指标实现接轨。当然不简单的是A股向H股看齐,也不排除H股主动向A股接轨。总之是两地价格的价位逐步缩小,如果出现大量套利的资金借助金融工具将加速价值接轨。到底是谁主导价格呢?这主要是定价权掌握在谁手中的问题,而管理层如此看中A+H模式显然是不想让A股的定价权旁落,内地证券市场将通过A+H模式产生第二轮飞跃,最终奠定在国际证券市场的强势地位。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证券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