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 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2011/9/27 16:19:14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48

中国阀门网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将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东北亚生态(伊春)论坛上分析表示,我国建立碳汇交易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但目前仍然面临相关政策缺失,计量、监测体系不完善,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项瓶颈。

    建立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

    有关专家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东北亚生态(伊春)论坛上介绍,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数据显示:2007年 , 国际碳市场交易量达29.83亿吨,交易额达640亿美元,2008年交易量上升为48.11亿吨,交易额攀升至1263亿美元。据预测,2020年,全球碳市场交易额将达2500亿美元至3000亿美元。

    2006年,我国实施了全球第一个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则实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广西种植4000公顷的人工林,卖给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据介绍,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共出资200万美元,以每吨4.35美元的价格购买该项目吸收的二氧化碳,可在15年内购买约48万吨。

    来自多方的信号均表明,我国碳交易市场已呼之欲出。我国今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我国将在北京、重庆、上海、天津、湖北和广东开展碳交易试点,希望在2013年前开展碳交易试点,并在2015年将碳交易扩大到全国范围。

    多重瓶颈亟待破解

    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面临相关政策缺失,计量、监测体系和机构不健全,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项瓶颈。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说,目前我国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还面临多项瓶颈因素。李怒云介绍,卖方要进入碳汇市场需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营造碳汇林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碳汇造林系列标准"实施;二是要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三是要有与国际接轨并结合中国国情的碳汇计量、监测技术体系;四是要有第三方审定、核查以及规范的项目注册和碳信用签发程序。

    李怒云说,目前全国已有约10家机构具备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森林碳汇计量与监测资质,但相关的交易政策还未出台,认证、注册的相关规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此外,国内林业碳汇交易还没有成熟的市场监管机制。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碳汇造林项目找不到合适买家,而我国现阶段没有强制性的减排目标,只能靠有责任感的企业自愿捐资造林。

    上海碳汇林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军纯表示,林业碳汇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国家林业局已经把碳汇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来落实,民间机构也在积极响应,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缺少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其次,缺乏专业人才。由于社会对碳汇林的认识滞后,加上教育体制不配套,我国缺乏全面了解碳汇交易行业的人才。第三,资金引导措施少。一方面我国大量闲散资金正在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林业碳汇资金不足,但国家层面缺少这方面的引导政策。

    建立碳汇交易市场的积极探索

    虽然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碳汇交易市场,但我国近年来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2008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环境交易所相继建立,虽然尚未开展环境权益交易,但两家机构的网站已提供有各种相关法规和资料,并显示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世界主要碳交易市场的实时动态。

    2010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公募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企业可以向该基金会捐款,由碳汇基金会组织开展碳汇造林项目,然后进行碳汇计量和监测,并在网上公示,为企业提供相应凭证,企业通过捐资造林获得的碳信用额度有可能在未来抵减碳排放量。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在第二届东北亚生态(伊春)论坛上说,我国现正在制定自愿减排的管理办法,其中涉及碳汇领域,由于碳汇交易涉及的领域较多,因此这一问题正在探索过程中,尚未启动。

    王祝雄表示,我国发展碳汇交易首先要建立起交易平台,让自愿捐资造林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借助该平台通过捐资造林的方式购买碳汇。其次是要建立一个有形市场,企业、组织和个人购买的碳汇必须有相应的碳汇林存在,实现“造一片林,储一片碳”。第三是要建立一整套标准规范体系,包括计量、监测、评价、认定体系,以及与森林产权相联系的制度规范。第四是要建立起一支能够与碳汇管理相适应的专家队伍,为碳汇交易市场建立提供人才保障。

(来源:全球阀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