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我国机电产品缘何频遭美国“337调查”

我国机电产品缘何频遭美国“337调查”

      2011/11/3 10:25:3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9

中国阀门网

 我国加入WTO后的10年间,美国对华“337调查”迅速增加。截至2010年,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案例已多达109起,而且涉及中国企业的“337调查”占全球调查总量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4~1/3强的高位。而在被调查的产品中,机电产品又是涉及最多的,过去10年间基本维持在2/3左右,2010年机电产品的涉案比例更是大幅攀升至95%。甚至可以说,美国涉华“337调查”主要是针对机电产品发起的,中国机电产品已成为美国“337调查”的“重灾区”。机电产品为何频繁遭到“337调查”?其背后反映出什么问题?
  
  我国经济结构升级
  
  中国机电产品频遭“337调查”是伴随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所出现的一种现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承接和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初期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主要涉及传统的纺织、服装、家具、塑料制品等,虽然也涉及机电等一些高科技行业,但主要是家电和消费类电子的劳动加工贸易部分,在美国基本属于被淘汰或逐步转移的低端行业和生产环节。所以我输美产品非但不会对美国国内产品构成多大的竞争,反而有效弥补了其需求。因此,美国对我国产品较少采取限制措施,即使随着我国输美产品的大量增加,美国也逐渐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但由于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主要还是使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等手段来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口。
  
  近10多年来,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得到优化,中美两国经济的竞争领域不断扩大,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密集型和较高附加值产品输美量迅速增长,而且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开始向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船舶及零件、航空航天器材等高端领域集中。面对反倾销等传统措施无法有效遏制我国具有较高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对美出口这一状况,主要以知识产权为打击手段的“337调查”开始被频繁使用。
  
  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
  
  中国机电产品频遭“337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所产生的结果。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薄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对知识产权不够尊重,个别企业一味仿制他人的产品,其产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别人抓住把柄而使中国所有同类产品都遭到打击。二是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忽视自身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和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导致自己的专利发明在国外被人抢注。有的企业甚至出现在续展期和宽展期未进行申请而致商标专用权丧失的情况,给产品的出口带来不必要的风险。三是在遭遇调查后不积极应诉,很多企业都选择了消极退避,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动败诉,另一个不良后果就是丧失了上诉的机会,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助长了一些国外企业动辄起诉中国企业的气焰,甚至导致中国公司莫名其妙被卷入“337调查”。
  
  美国贸易战加剧
  
  中国机电产品频遭“337调查”也反映出美国贸易战的升级。随着WTO规则的约束日趋严格,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逐步减少,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逐步通过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保护。尽管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但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发达国家在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步升级。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知识产权为支撑或者直接以知识产权构筑技术壁垒,美国的“337调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内经济困难重重,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加剧,美国更是加大了“337调查”的使用力度和频率。
  
  为应对机电产品屡遭美国“337调查”的情况,从政府层面来说,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从企业来说,要提高对“337调查”的认识,做好知识产权检索工作,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加强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遇到纠纷,积极应诉,提高337调查的应诉能力;从行业协会层面来说,应积极利用其优势,充分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联合整个行业甚至其他外国被申诉人共同应对,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力量,以争取应诉效果的最大化。

(来源:阀门88)

热门关键词:我国机电 产品缘何 频遭美国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