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工业、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逐渐减少,以农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排涝体系和排涝标准已不能满足要求。近日,《中山市中顺大围排涝规划(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获市政府审议通过,至2020年,中顺大围将新建、扩建、重建13个泵站,重建或新建8个水闸,建成后能抵御20年一遇暴雨,排涝能力提高2倍多。
中顺大围排涝标准偏低
2009年,中山外江防洪体系基本完成,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很多,中山的水问题转移到了内涝,《珠三角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实施中顺大围等重要江海堤围加固达标工程以及防洪排涝工程。
“中山近年没出现大的涝灾,但是局部有涝灾,部分地方水浸严重。”中山市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林祯兆表示,近年没出现大洪灾,是因为老天爷“关照”,风调雨顺,但并不代表解决了涝灾问题。“自2000年东河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发挥了很大效益,但是10多年未曾出现极端暴雨,假如广州那种级别的暴雨出现在中山的话,那将是一片泽国了。”林祯兆如此形容。
林祯兆认为中顺大围的排涝标准偏低。大部分镇区现有排涝标准相当于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3天排干,其中小榄和城区相对较高,大部分达到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1天排干。但随着围内经济的发展,现有排涝体系和排涝标准已不能满足要求。
排涝规模还需增1000m3/s
此外,中顺大围围内装机28KW以上的排涝泵站228座,但是排涝泵站的排涝量和布局远不能满足要求。参考广东省类似地区经验,整个中顺大围需外排流量1461.2m3/s,排涝规模在未来10年还要增加约1000m3/s的流量。
据悉,目前中顺大围内涝现象较严重的镇区包括东升、港口、横栏、板芙、沙溪、中心城区等,主要是地势较低,外排泵站排涝能力不足,还因为河道淤塞、市政设施未完善。
中顺大围排涝能力升2倍
要提高外排能力,就需要扩建或新建水闸、泵站,把雨水排到西江、小榄水道。
根据中顺大围排涝规划总体布局图,中顺大围将新建、扩建、重建13个泵站,13个泵站的装机容量达61930KW,总流量达1026.5m3/s,其中9个泵站是新建;重建或新建8个水闸,主要分布在西江和小榄水道,其中较大的有西河泵站、百花头泵站等,总投资约13亿元。
“目前部分泵站和水闸列已入了中山市"十二五"规划,有些并列入了全省的民生水利5项工程,计划按照10年分步实施。”林祯兆介绍说,部分新建工程已经开始进行可研性研究,甚至个别工程已开始实施建设。
此外,围内部分河涌面狭窄,淤积严重,违章建筑挤占河道,导致河涌过流断面缩小,按照规划,将投入3750元万对中部排水渠和北部排水渠进行整治。
据悉,完成这些工程后,中顺大围的外排流量将提高约1000m3/s,目前的外排流量是441.6m3/s,如此意味着中顺大围的排涝能力将会提高2倍多。
相关
西河泵站成省内最大排涝泵站
中顺大围主要排水通道为石岐河东、西河口,目前东河口已建成广东省最大的排涝泵站东河水利枢纽(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273m3/s),西河口是建设泵站另一合理位置。在西河口建设泵站多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有相关提议,但一直在研究当中。
在新(扩)建的13个泵站中,西河泵站赫然在列。根据规划,该泵站的设计流量是380m3/s,装机20400KW,是13个泵站中涉及流量最大的一个,而且比目前广东省最大的排涝泵站东河水利枢纽(泵站设计排涝流量为273m3/s)还要大。
目标
建成可抵御20年一遇暴雨
近日,林祯兆参与编制的《中山市中顺大围排涝规划》获得了市政府审议通过。林祯兆介绍称,主要规划加强联围外排能力,利用泵站和水闸适当结合引水、调水优化水环境。根据规划,中顺大围的排涝标准为城镇、道路、农田和鱼塘遭遇20年一遇暴雨不发生大的灾害;水闸工程遭遇30年一遇暴雨不发生大的灾害。
林祯兆说,该排涝标准与珠三角城市规划的标准是一致的,如果整个中顺大围能达到该标准,排涝能力就有很大提升。
对话
中山整体排涝能力不足
记者:中山除了中顺大围还有多个联围,如中珠联围、五乡联围等,其余联围排涝规划是否也在改善?
林祯兆(以下简称“林”):中山整个排涝能力大多是不足的,提高排涝能力是中山“十二五”期间水利主要工作之一,其余联围的排涝规划也在同时进行,有的联围的规划已经完成,并已实施。
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设计的排涝设施,仅过去30年就要重新建设,是否当初的排涝设施考虑不长远呢?
林:中山现有的排涝设施大多基于农业生产而布局。随着近年城市化的发展,原先有很多河网、鱼塘和稻田可进行调蓄,城镇开发把农田和小河涌填埋或者覆盖了。此外,排涝设施的建设要与防灾效益相结合,排涝设施要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自身财政能力相适应,逐步提高、完善。适当超前可以,但不能超前太多。
记者:建好13个泵站和8个水闸等工程,中顺大围是否从此一劳永逸?
林:排涝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几项工程就能彻底解决了,每个局部的洪涝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而且近些年来极端气候增多,极端暴雨加剧。此外,中山属于河网区,泥土下的淤泥由于固结每年都要下沉,中顺大围内很多镇区每年都要下沉几厘米,近十年来下沉了几十厘米。
中顺大围:
中顺大围地处中山的西北部和顺德的南部,跨中山、佛山两市,包括中山古镇、小榄、中山城区和顺德均安镇共17个镇区,总集雨面积779.21平方公里,是广东五大重要堤围之一。围内常住人口约160万人。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