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目前我国塑机业正处于上升阶段

目前我国塑机业正处于上升阶段

      2012/7/16 19:49:36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90

中国阀门网

 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我国塑料机械行业却在多种良好机遇的刺激下,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阶段。
  
  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塑料机械行业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预测,2012年,我国塑料机械行业产量有望保持上年水平,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增长15%,利润总额增长10%,出口额将增长30%。
  
  经济结构调整孕育机遇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将给我国外贸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而国际产业的调整和进步,也将为我国外贸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报告》指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塑机行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能力增强,制造技术水平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因此,我国塑机行业在外贸出口方面的有利条件不少。
  
  由于我国塑料机械产品与战略性新型产业紧密相联,具有高效、节能的优势和较高的性价比,对发达国家出口以中低端为主,这部分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因而,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此外,我国塑料机械企业近年来加大了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新兴国家出口比重也将大为提升。从整体上看,我国塑机产品的出口增长将会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
  
  目光转向国内,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将给塑料机械行业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行业面临较好环境
  
  记者了解到,“十一五”以来,我国对塑料机械行业高度重视,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各部委对塑料机械高度关注。
  
  特别是今年2月14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和国资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印发《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的通知”,塑料机械作为成形加工装备单列行业,有6个产品被列入该《目录》,为实现塑料机械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是塑料机械行业科学发展的新起点。
  
  从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来看,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2年,国家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等。同时,国家将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落实,作为正在做大做强的塑机产业;作为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联、出口产品较多的塑机行业,完全可以享受更多更好的政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利好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人民生活的各领域。因此,以塑料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被称为与钢材、木材、水泥并列的四大基础材料。
  
  由于塑料机械是塑料加工的“工作母机”,因而,塑料机械又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重要技术装备,并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专用设备。
  
  有人把塑料机械比作各行各业的“经络”,大到大飞机、大轮船、高铁动车的专用材料,小到人体器官、外科修复、理疗康复等医学保健领域所需的特殊材料,都需要通过塑料机械及其技术的加工制作。
  
  因此广泛运用到航空航天、国防、石化、海洋、电子、光电通讯、建筑材料、包装、电器、汽车及交通、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获得了贯通运转的“活力”,这些行业的发展前景必将为塑机行业带来机遇。
  
  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就与塑料机械关联紧密,互相促进。《报告》认为,2012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家电行业发展趋势依然看好;而汽车消费的刚性需求持续存在,中国汽车消费将进入一个较长时期的平稳增长期,这些利好因素都将促进塑机行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塑料机械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迈上了加快发展的轨道,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塑料机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用设备,需求量大。
  
  观点
  
  不在低端抢饭吃,要在高端有作为
  
  中国海关的一组统计数据引发记者关注。
  
  2011年我国注塑机、挤出机、吹塑机、中空成型机、压延成型机等主要塑机产品进口数量在1.37万台左右,同比减少8%,但进口金额约21.8亿美元,同比增长9%;出口塑料机械产品数量达51665台,同比增长16%,出口金额约14.6亿美元,同比增长28%,逆差仍高达7亿美元。
  
  这组数据表明,我国塑料机械产品进出口的逆差仍然较大,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仍然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国内中高端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塑料机械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塑机速度”享誉全球,中国已经成为塑料机械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然而,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仍然是我国塑料机械行业的明显弱点,我国塑料机械进出口每年存在着的较大逆差依然让人感到压力。
  
  “我国作为塑机生产大国,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精、基础制造水平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在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会长张静章看来,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高端发展战略,尽快在中高端领域发力,加快向高端市场挺进的步伐。要调整品牌发展规划,聚焦高端突破。围绕“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发展思路,尽快提高高端塑机装备的研发、生产和供给能力,打造具有高端、高质、高效、高精密、节能环保特点的优势产品。以高端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尽快形成我国塑机行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不在低端抢饭吃,要在高端有作为”的目标。
  
  塑机行业还应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努力提升节能技术,着力发展高效节能、低污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塑料机械产品,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更加关注体现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并把“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置于优先位置,发展塑料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此外,要以加强人才培育工作为重要抓手,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环境,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专业技术人才、专门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领军人才队伍,为实现塑料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目标,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相关报道
  
  日稳居我国塑机第一大进口国
  
  海关数据显示,日本仍为我国塑料机械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而欧洲则是我国塑料机械进口金额最多的地区。
  
  刚刚发布的《2012年中国塑料机械行业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去年从日本、德国、中国台湾、意大利、韩国、瑞士、美国、法国、奥地利、荷兰这10个地区进口的塑机数量和金额分别占同期进口总量和总额的95.86%、97.27%。
  
  尽管在去年一季度,德国超过日本成为我国主要塑机产品进口来源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但是随着日本塑机产业在二季度的恢复,综合来看日本仍为我国塑料机械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数量占同期塑机设备进口总量的35.95%,进口金额占同期塑机设备进口总额的35.51%。
  
  按洲际统计,我国去年从亚洲地区进口塑机设备的数量占同期塑机设备进口总量的66.91%,进口金额占同期塑机设备进口总额的52.82%;从欧洲地区进口的数量虽然只占同期塑机进口总量的13.92%,但进口金额占比达43.59%。
  
  出口方面,2011年我国塑机设备出口至17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分布地区之间所占份额非常接近。按洲际统计,出口至亚洲地区的数量及金额分别占56.13%、59.34%;出口至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比重占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9%~16%。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以来,我国塑料机械设备出口呈现出许多可喜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往的靠低价取胜、出口模式单一等问题,正在全面改进;在出口模式上,已由过去一般贸易出口占主导的局面,形成了一般贸易出口、海外建厂、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由过去增加塑机出口数量的方式,向提高塑料机械产品质量、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转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塑料机械产品增多、具有高效节能优势的产品增多。

  免责说明:《目前我国塑机业正处于上升阶段》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来源:中国阀门网)

热门关键词:目前 我国塑机 上升 阶段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