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我国五金模具行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分析

我国五金模具行业大而不强的原因分析

      2012/7/25 14:27:49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03

中国阀门网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做大做强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近几年来,在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的带动下,五金模具市场空前繁荣。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已成为世界模具制造中心。受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模具产业巨头纷纷加快向中国扩张的步伐,这必然会对国内模具制造企业造成一定冲击。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表示,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已成为国内五金模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国际巨头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制造业快速发展,五金工具、零部件产品结构与制造产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越来越突出。国内中小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供大于求,造成恶性竞争,而很多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高的大中型产品,不能生产或没有形成生产能力,还不能满足制造业生产需要。
  
  而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型的新型装备已经普遍使用,我国高新技术的应用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生产设备落后、制造质量和工艺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罗百辉表示,我国模具技术及制造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约有5到10年的差距,由于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不高,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用于汽车上的精密零件及模具仍是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重要内容。
  
  罗百辉介绍说,模具制造业是规模效益特别显着的产业,但是由于行业特性,不能按经济规律组织大批量集中生产,尚存在经营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组织结构散乱的现象。总体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数不多,未能形成专业化协作强、配套能力高的产业集群,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专。
  
  目前,我国模具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劣势主要体现在:知识资源比较薄弱,高端技术人员缺乏,资本资源不充足。模具的相关支持性产业无法满足高端模具的生产需要;另外,模具的上下链企业件协作能力差,上下游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内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高档模具自配率严重不足,并且产品附加值低;专业化和品牌化仍然不明显;缺乏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同业竞争徘徊在的低成本竞争阶段;信息化水平和专业外贸人员缺乏,使得电子商务开展缓慢;政府部门在模具产业优惠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等。
  
  尽管近几年出口增势强劲,但是,我国五金模具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尚偏低,年出口额只占国际主要五金模具市场的10%左右,而出口的主要五金模具产品也是以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特别是关键技术制约着五金模具产品的发展。
  
  五金模具产业大而不强原因解析
  
  一是行业自身问题的制约。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国家价格政策的指导,企业长期在低利润或亏损状态下运行。在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模具制造业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上游原材料、钢材价格不断上涨,下游五金制品价格走低,受两端挤压,模具业利润偏低。因此企业的利润率低,五金模具制造业缺少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资金扶持,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在绝大多数企业难以进行。
  
  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缺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比较缺乏,形成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
  
  二是市场的制约。汽车、电子五金零部件业发展迅速,许多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但他们并没有直接将技术输出到国内工厂,不少高端精密模具只能花高价从国外引进。企业由于生产规模上不去,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投入少,缺乏后劲,制约了我国模具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对进入模具制造行业的企业必要条件没有法规约束。当五金模具市场形势好时,很多企业一哄而上,重复制造,争抢市场。当形势不好时,许多企业纷纷逃离,造成市场环境的不规范,影响了行业的整体素质,也影响了行业的技术水平的长期有效积累。在当前模具制造业大好形势下,由于小微企业进入模具制造业的门槛低,行业散、乱、差的局面有扩展之势。
 

(来源:金模网)

热门关键词:我国 五金模具行业 原因 分析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