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阀门知识 > 减压阀静态密封的故障研究

减压阀静态密封的故障研究

      2012/10/19 11:06:58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8

中国阀门网】   作为液压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减压阀的作用是使出口压力低于进口压力,保持出口压力稳定,不受入口压力和流量的影响;一旦发生泄漏,不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还造成液压油的损失,污染环境;在船用液压系统中,减压阀作为主要控制元件,其密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在减压阀的运行过程中,发现减压阀的压力调节腔内部油液在连接套和阀体的连接处有外渗现象;在对减压阀拆开维修过程中,发现连接套的连接螺纹上有凝固的紧固胶形成凹凸面,而且O型圈已经变形,形成泄漏通道,严重影响了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密封性。
  
  1、密封问题的分析
  
  经过和相关专家共同分析后发现,该减压阀的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密封主要是依靠连接套和阀体内壁之间的O型圈进行周向密封,该密封一旦实效,其外泄漏是不可避免的。对泄漏部位拆卸进行检查并分析后,认为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密封存在以下问题。
  
  (1)阀体密封面不密封。由于减压阀的连接套和阀体之间主要依靠螺纹连接;为了防止螺纹松动,在减压阀组装时,在连接套外螺纹上涂抹紧固胶,紧固胶溢流到O型圈的环密封面上,紧固胶凝固后在密封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表面,形成泄漏通道,使O形圈内外密封不严,为油液的渗漏留下了隐患。
  
  (2)O型圈压缩量偏低,造成O形圈密封失效。目前,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O型圈的规格为φ31.47mm×φ1.78mm,密封槽深度为1.6mm,O型圈的压缩率为10.1%,远低于正常理论静密封压缩率15%~30%,不能对密封面进行有效密封,从而造成密封失效。
  
  (3)密封形式本身的缺陷。减压阀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密封完全依靠O型圈的周向压缩在周向进行密封,虽然该密封形式应用普遍,但是对装配操作要求严格。在装配时,需要O型圈和周向密封面保持垂直状态,否则,O型圈在周向方向容易变为椭圆形,导致O型圈和密封面不能有效接触,最终密封失效。对O型圈检查后,发现O型圈的外圆周有划痕,形成油液外渗通道。
  
  (4)O型圈和密封面的摩擦力过大。由于在安装过程中,O型圈随着密封面一起转动,由于O型圈的硬度相对于密封面来说比较小,容易产生划痕,从而产生渗漏现象。
  
  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密封存在的上述4个问题,是影响减压阀连接套和阀体之间油液渗漏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应该围绕这4个问题。
  
  2、解决密封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对减压阀油液渗漏的分析,从4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1)提高密封表面质量。把连接套和阀体密封面上的紧固胶清除干净,检查表面粗糙度,复查密封面尺寸;提高O型圈和密封面的密封效果。
  
  (2)保证O形圈的压缩量。把连接套和阀体之间的O型圈的尺寸由φ31.47mm×φ1.78mm改为φ31mm×φ2mm,使O型圈的压缩量由10.1%增加到20%,从而提高了O型圈的密封面的面积。
  
  (3)增加端面密封。虽然采取了以上提高密封面质量以及提高O型圈的压缩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油液的渗漏;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O型圈渗漏的隐患;因此,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在连接套和阀体的轴向方向再增加端面密封,安装槽的深度为1.5mm,O型圈的规格为φ24.5mm×φ2mmmm,压缩量为25%。端面密封的优点在于:O型圈与密封面充分接触,提高了密封效果。
  
  (4)降低O型圈和密封面之间的摩擦力。在装配连接套和阀体时,用清洁的润滑油涂抹在O型圈和密封面上,降低摩擦阻力,防止O型圈被划伤。
  
  3、改造后的密封效果
  
  (1)连接套和阀体的密封面质量得到提高,保证O型圈的密封质量。
  
  (2)O型圈的压缩量得到提高,密封效果进一步提高。
  
  (3)增加端面密封,从根本上解决了减压阀渗漏的问题。
  
  (4)降低了装配过程中O型圈和密封面的摩擦力,避免了划痕的产生。
  
  4、结束语
  
  按照以上改造措施改进过的20台产品,在2008年2~12月的10个月的使用期间没有发生渗漏现象,基本达到零泄漏的效果,不仅解决了由于液压油泄漏造成的环境问题,而且减少了设备的停机维护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为后续类似渗漏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阀门网)

热门关键词:阀门 阀门资讯 阀门新闻 泵阀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