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装备国产化:还有多远的路?

装备国产化:还有多远的路?

      2006/11/24 0:00:01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178

中国阀门网

 

石化设备国产化势在必行
  
  近日,一些专家连续在媒体上呼吁:大型石化设备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实现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国产化势在必行。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确定了16项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我国“十一五”期间发展的重点,其中百万吨级大型乙烯和大型PTA(对苯二甲酸)成套设备,成为石化装备振兴的重中之重。早在1983年,国务院就特别把“30万吨/年乙烯成套设备”列入国家10个重大装备研制项目。
  
  为何国务院几次都把石化大型成套设备确定为国家重点国产化项目?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提高国家竞争力”,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体现在石化工业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工艺、技术和装备制造的国产化。
  
  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引导、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无不把石油化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石化大型成套设备技术的国产化,不仅能提高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而且将缩小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不搞国产化,就会愧对子孙
  
  说来这是一个令人尴尬和遗憾的事情:1975年,燕山石化30万吨/年乙烯成套设备全部从国外引进时,连制造塔器的钢板都是在国外卷制成型,再用特殊支架包装运回国内。
  
  “因为那时,我国的石化工业规模还比较小,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国内只有少数机械厂可以制造炼油厂、化工厂的一般专用设备”,有专家如此评说。
  
  中国石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石化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工作。
  
  1983年,在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的同时,总部就成立了“重大装备国产化领导小组”,组织各方专家进行了调查研究,完成了包括催化裂化、加氢精制、加氢裂化、乙烯裂解等23套装置重大设备国产化调研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1985年底召开的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会议上,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的陈锦华指出:“我们现在不搞国产化就愧对子孙,无法向后人交待!”
  
  1998年,新组建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进一步提出:工艺技术,国内外并重;装备,以国产化为主。总部领导表示了“有责任将国产化进行到底”的决心。
  
  镇海炼化80万吨/年加氢裂化成套技术设备国产化,成为中国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急先锋。1986年,该厂研制成功560吨重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式高压换热器、高压空冷器、加氢进料泵、高温油泵等一系列国产设备。1993年装置投产,经过3个月的整改完善,装置稳定运行,两年半收回了装置投资。
  
  从此,重大技术装置国产化陆续开花结果:辽化、吉化、兰炼、燕化、齐鲁石化等企业的加氢裂化、精制和重整装置建设,都采用了国产技术设备。
  
  今天,中国石化炼油装置主要生产工艺设备全部国产化,乙烯全部装置的装备国产化率也达70%以上,已具备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能力,同时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装备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市场广阔,任重而道远
  
  “石化行业建设速度的加快、规模的扩大,对大型石化装备的需求必将增大。石化设备国产化的空间还很大。”有关专家表示,“石化装备国产化可概括为八个字:市场广阔,大有可为。”
  
  以乙烯为例:2005年,我国乙烯生产能力达到约900万吨;预测到2010年,我国乙烯需求量将达到2500万~2600万吨。初步预测,到2010年我国需新增80万~100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约8套,到2020年需再新增约9套。
  
  建设一套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装置,总投资一般在200亿元以上,设备成本占总投资的30%左右,则每套大型乙烯项目的设备成本将达到70亿元左右。因此,“十一五”期间将有560亿元左右的设备市场需求,“十二五”期间将有630亿元的设备市场需求。
  
  虽然石化设备市场广阔,中国石化重大设备国产化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一个事实:至今,在一些地方仍拿大量的资金去进口设备,甚至是成套设备。
  
  以135立方米大型聚乙烯聚合釜为例,现在国内有2条生产线。其中一家企业到某地方石化企业投标被回绝,直到后来在某权威人物“干预”下,这家用户才同意用国产的。事实上,国内那家企业的大型聚乙烯聚合釜是国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于一套石化技术装备,涉及近百项尖端技术,要经过设计、制造、试验等多个步骤,需要跨企业、跨部门、跨学科众多精英协同作战,有时一台设备就需投入几十亿元资金、耗时两三年或更长时间,稍有闪失,就会造成重大事故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国石化装备制造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仍然较弱。
  
  同时,在国产化设备应用和推广方面,一些地方也还存在一定阻力。类似“经济都全球化了,还搞什么国产化?”“哪里设备保险,就买哪里的”思想,在一些部门和企业决策者头脑中还较明显。
  
  看来,装备国产化之路还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亟待我们去完成:首先就是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不能盲目崇洋媚外,要充分认识民族工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影响的重要性,全力支持民族工业;其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一方面限制不必要的进口,一方面鼓励支持国产化;第三,国家和部门要组织科研单位对重大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并不断“与时俱进”为广大生产企业和用户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做到了这几条,我们的国产化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来源:互联网)

热门关键词:阀门行业-阀门石化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