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秦川集团近年来的创新脉络贯穿着两点:一是统筹创新能力,二是国家战略高度。前者是路径,关系创新效能,后者是境界,决定创新水平。打造国内外一流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集团,秦川人以高端需求引领高端研发,紧扣国家战略转型主线,统筹国内外创新要素,打造以自主为特征的正向研发模式,充分体现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国家创新战略。与此同时,展现了国有企业以国家建设为己任,抢占战略高端价值链的雄心,彰显了原始创新的力量。
梳理秦川集团近年来的创新升级脉络,一条紧扣国家产业战略转型主线,放眼全球统筹科技资源的创新路径清晰可见。
早在“六五”时期,秦川研发的蝶形双砂轮磨齿机便与大型电子对撞机齐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随着企业创新体系的日臻完善,秦川人提出正向研发理念,努力追求从模仿、跟踪向集成创新、原始创新的跨越。“以掌握原理和实现突破性创新为导向的正向创新战略,包含产品技术的正向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正向创新。”秦川集团董事长龙兴元说,“前者以产品技术的正向研发构筑自身的技术优势,后者在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对生产过程进行正向分解、开发制造,以高效率、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解决关键装备和技术工艺手段问题。”
过去,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设备推进器、陆地和海上钻机转台、通用航空等领域的大规格精密锥齿轮加工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为了破解重载大功率主驱动急需的圆锥齿轮加工技术,秦川集团依托在复杂型面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和成熟的齿轮平台技术,整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力量,从理论创新入手,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全球首创数字铲形轮展成加工理论,成功研制出精密大型数控圆锥齿轮铣齿机QJK002与磨齿机QMK009,实现了多种齿制齿轮零件铣削、磨削、检测的高效率高精度加工,加工直径达到2.5米,代表了国际齿轮加工技术当代最高水平,彻底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大型船舶用驱动主齿轮加工设备的技术垄断。
“十一五”时期,秦川集团先后牵头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2项,国家“863”计划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火炬计划等6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6项;申报专利55项,拥有授权专利31项。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其中的关键材料精密加工成形则是难中之难。秦川集团之所以能够在短短3年时间内攻克这一集多种学科、多种工艺于一体的大难题,成功研发出包括高精度航空齿轮、机匣、叶片(叶根)、涡轮盘及榫槽等部核心零件加工(包括复杂刀具、刀具刃磨)、后序精整等系列专用重大成套工艺与机床装备,不仅依靠精密加工、精密装配和精密检测的秦川“三精”优势,更有赖于一个以企业为核心的、高效的跨领域科技创新资源统筹系统。近年来,秦川集团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关系,吸引了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同时,秦川集团还在国外联合建立了国际研究所。
在企业内部,秦川集团以企业中央研究院为龙头,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为基础,主导建立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用协同研发与创新合作的平台和模式:一是建立研发中心,包括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高精高速齿轮机床产品技术创新平台、国家高效磨削创新平台在内的5大协同创新平台(中心)。二是在欧美设立研究所,力争与高端技术和市场保持同步。三是“柔性引智”,以项目“借智”。秦川集团依托特定项目,先后与2位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2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位院士及其团队开展了技术合作。
(来源:慧聪机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