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我国模具材料生产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模具是消耗钢材较多的产品,主要包括棒料、管材、型材和钢板。多年来,模具生产企业的钢材利用率一直上不去,产生的大量的余料和废料,而余料没有充分利用,全部积存在仓库,废料也没有能进行合理得二次利用,最后只得对外销售处理,既损失了价差,又浪费了搬动成本,占据生产场地,致使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差。
1很多模具企业实行领料制
材料的领用包括材料、规格、数量由用料部门提出,这样难免出现使用部门只图自己方便好生产,很少或没有考虑如何根据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尽可能地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去领用材料,只按自己的意愿开领料单,从一开始起就没有成本意识,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钢材利用率的问题,结果势必产生大量的余料和废料。
2很多模具企业没有编制企业机械加工余量标准
很多模具企业没有编制企业机械加工余量标准以致设计人员和工艺人员在设计图纸和编制工艺规程的时候随意性比较大,从降低责任的角度出发,他们会选择比较大的余量,这样很容易产生余料和废料。另外,下料工艺也相对落后,损失浪费较大,比如目前棒料下料设备主要是弓形锯、圆盘锯和车床等,在下料过程中产生马蹄形断面、偏斜度大、锯口宽等缺陷,使坯料精度低,切面粗糙,加工余量大,造成了不应有的浪费。
3很难总体规划
模具是典型的单件小批量产品,结构复杂,几乎没有一套模具具有完全相同的技术要求和图纸结构,而且每位模具客户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每套模具所需要钢材的形状、材质、规格各不相同,难以集中下料,造成套裁下料利用率不高,即下料时很难总体规划,很难根据原材料长度、面积和体积,毛坯的长度、面积和体积与需求量等有关数据进行下料,而是随机下料,这样势必也要产生大量的余料和废料。
4余料的利用不充分
各个部门信息不共享,物资供应部门不了解设计和制造部门所需要的材料类型和尺寸,在进行采购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差异;而且物资供应部门有时候也没能及时向设计、工艺、材料定额编制部门提供国内外原材料订货目录,使这些部门没有合理的选材参考。往往造成大材小用,长材短用,优材劣用。据统计,在典型模具企业中,在下料过程中以大代小的棒料占消耗材料的40%左右。另外,设计、制造和仓库各部门之间的数据统计不一致,设计和制造部门不知道库存余料的数量和规格,技术人员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时不能充分利用库存已有的余料,使得余料的利用不充分。
5余料的管理不善
企业对余料的管理不善,一般来说,产生的余料规格、牌号、品种混乱,长短、大小、几何形状各异。企业在进行余料入库的时候不是分类入库,而是随意堆放在库房,没有分类的货架,也没有相应的规格标签,导致在领料出库的时候很难找到相应规格的余料。而且大部分模具企业也不建立余料台帐,没有对余料实行动态管理,就连仓库管理人员都很难准确知道有多少可以使用的余料及其的规格,从而增加了领料出库难度,降低了余料的利用率。
6提高钢材利用率的积极性不高
降低钢材消耗和提高钢材利用率的积极性没能充分调动起来,各个环节的管理和下料人员对提高钢材利用率和节约挖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华夏模具网指出,很多模具企业没有建立标准对设计、制造、仓库等管理部门钢材利用率进行考核,并与绩效挂钩;也有一些模具企业对钢材利用率的考核以资金指标为主,物量指标管理淡薄,不进行目标管理;造成各部门在自我完善和改进,提高钢材利用率的积极性不高。
(来源:华夏模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