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能源装备业或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能源装备业或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2013/3/13 20:36:15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3

中国阀门网

  能源装备业或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据了解,首批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共有七家,包括:国家能源开关设备评定中心、国家能源绝缘子评定中心、国家能源避雷器评定中心、国家能源电力电容器评定中心、国家能源电线电缆及材料评定中心、国家能源低压电器及电机设备(系统)评定中心、国家能源变压器评定中心。牵头单位涉及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和沈阳变压器研究股份有限公司。
  
  有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设立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是国家能源局加强对能源装备质量管理的既定措施。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为进一步加强对能源技术装备产品的质量管理,我国曾于2012年4月下发《国家能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构建完善的能源装备质量管理评定体系。
  
  该通知提出了几条重要措施:如加强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引导和规范,提高能源技术装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保证材料质量。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监管制度。也正是在该通知中,明确提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用、重点支持的原则,组织建立一批“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加强国家能源装备质量管理。
  
  一致性差可靠性低掣肘行业发展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伴随我国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技术装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质量一致性差、产品可靠性低等已成为严重制约能源高效、安全发展的问题,能源技术装备产品试验、检测等环节的工作亟需完善。与此同时,能源技术革新带来的能源新技术、新装备快速涌现,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能源技术装备发展的需要。
  
  有专家告诉记者,目前,能源装备与我国其他的工业产品类似,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质量损失率偏高。要提升国产装备的竞争力,重大装备部分关键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技术质量指标就必须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可行的途径是,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完善,提升可靠性水平,促进我国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
  
  而据记者了解,按照此前国务院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基础件、通用件及关键自动化测控部件等可靠性水平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重点产品的可靠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新能源发电设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重大装备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机械制造领域的一位资深专家曾向记者表示,国内装备制造业在“重”、“大”、“长”、“厚”等方面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在诸多能源装备领域也都具备了相当高的制造能力,如,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电牵引采煤机、年产1200万吨综采成套刮板输送装备等填补了煤机装备的国内空白;特高压装备世界领先;长输管道关键设备相继打破国外垄断。但不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但是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这也是“大而不强”的体现。
  
  “很多装备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和实现工业化应用是两回事。一个产品要从实验室产品变成真正的工业产品,必须迈过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这道槛。而对质量的把控方面,一直以来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软肋。”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提升质量需打“组合拳”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评定中心”将按照国家能源局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能源领域的相关产品评定工作,并按照“国家能源技术装备指导目录”的要求,适时向国家能源局推荐能够列入目录的能源产品,以备国家核准的能源重大工程建设优先选用。
  
  介绍,申请“评定中心”必须具备下列资质条件:具有国家、行业质检中心或国家能源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资质;具有法人资格;具有完善的质量检测、试验和评定工作管理制度;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具备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的专业检测设备和设施;具有较强的专业人员队伍和产品质量验证、检测、分析、评价服务能力,主要技术人员应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具有5年以上相应专业的工作经历。“评定中心”资质有效期为3年,每3年复评一次。
  
  专家称,成立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评定中心只是提升我国能源装备质量的“一步棋”而已。要从整体上提升能源装备的质量,还需打出“组合拳”。
  
  业内建议,有必要加快国家能源技术装备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修订、整合和完善,适时制定新的行业标准,形成统一、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技术装备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先进性,从而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作用。(能源装备业或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来源:泵阀交易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