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阀门网】 苏州中核苏州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核苏阀),在苏州百强民汽企北京科技性活动中与清华大学签订了产品研发合作协议。中核苏阀是中国阀门行业和核工业系统的首家上市公司,1997年在深交所上市。多年来,中核苏阀在阀门产品上不断推陈出新,与清华大学紧密合作,始终不渝地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阀门的设计和制造上,加上良好的企业管理及成功开拓海外市场,业已成为阀门行业的龙头企业。
近日,本报记者在苏州采访了中核苏阀副总经理张宗列。此次中核苏阀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集中在高温气冷堆。这是清华大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专门研发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也是“863”项目之一。张宗列告诉记者,10兆瓦的气冷堆,能反应变化堆一个新的堆型,可以模块化,也可因地安置,安全性很高,其不仅可以发电、供热,还可以制氧,发改委也认为这个堆型是实用和先进的,将拿出20亿元进行示范堆建设,然后进行推广。双方还将在450兆瓦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张宗列对清华的研发水平评价很高,“与清华合作多年了,清华核研院教授的水平的确很高。我们的专业阀门要求性能可靠、技术领先,清华的研发成果大大提升了我们产品的技术水平。我们还将在核能项目上有更多的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核电的发展要求愈来愈高,这些项目的技术提升对于其他的如石油、化工、冶金的行业提升都有促进作用。在国家核系统工程中中核苏阀打下了基础。张宗列说,“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民用的,品种、规格很多,百万千瓦核电站、发电机、大型仪器、煤发电、西气东送等都离不开阀门。所以技术创新机制很重要,既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又要制定产品技术的目标,产品的安全标准更瞄准国外的要求。现在国家每年要进口10亿元的国外阀门,而我们的目标是以国产代替进口。” “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创新机制,从省、市级开始,争取若干年后成为国家阀门的研发中心。”他说,“这样研发人员有一个平台,通过每年加大研发投入,进行项目开发。把个人的能力和开发性项目挂钩,对先进的、成功的项目进行奖励。此外,通过建立一支研发队伍,各个学科带头人建立起一个发展渠道,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清华、上海交大、上海核设计院等建立阀门研究所,引进研发人员,互相培训人才,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先进性带动企业内部人才的成长。” 张宗列认为,一般企业的研发直接针对市场,深度研发还有赖于科研院所,但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目前企业研发基础差、投入少,而高校成果转化低,原因在于彼此的角度不一致,企业针对市场,需要的是效益,而科研单位还注重于学术研究。 但张宗列深刻了解到,企业研发投入少就没有发展后劲,产品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以对于基础的和系统工程的研发,他认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需要良好沟通,双方形成统一意识,明确研发方向,技术开发成果的最终目的是进入市场形成生产力。如果双方合作共同向国家立项,彼此不同分工,争取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具体项目上进行投入,实现成果转化,这样的合作才是双赢的。 (来源:互联网)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