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外贸分析 > 核电主泵电机关键设备国产化 加速核电市场的打开

核电主泵电机关键设备国产化 加速核电市场的打开

      2013/6/19 10:54:57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76

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5月9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关于建立服务能源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的通知”,通知中第三部分第4条明确提及,由国家能源局核电司牵头成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小组并负责建立相关工作机制。
  
  上述机制亦是新国家能源局今年3月份成立,对核电企业的一个重要安排。一些分析认为,在经历了2011年的低谷后,核电在能源消费、环保清洁的需求推动下,已经走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门槛上,几千亿的投资规模在未来5~7年内将趋于落实。
  
  核电机遇 打开市场想象空间
  
  随着福岛核事故之后全面反思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对于核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核电发展进入真正的安全健康阶段。而2012年成立核电司,今年4月份国家能源局启动18项重大战略问题调研,将核电发展重大举措研究列入了国内能源发展战略。这些均意味着,核电作为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能源发展中必将迎来新机遇。
  
  在核安全能力得到有效充实的基础上,考虑到核电具有高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输出功率稳定、燃料成本占发电成本比例低(15%)而发电成本稳定、可以建立在负荷中心附近节省大量配套输电工程建设等优点,核电具有相比其它能源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大规模发展核电是必然趋势。
  
  有研究报告预计核电新项目审批有望下半年启动,并且中长期(2020年)发展目标有望从规划中的5800万千瓦上调至7000万千瓦以上,未来中国将继续积极稳妥地发展核电。同时,未来对新建核电站将要求采用更先进的第三代技术。
  
  目前,已有山东海阳和浙江三门两座第三代AP1000型核电站和广东台山EPR型核电站在建,券商研究报告显示,预计AP1000采用简化的思路运用非能动理念设计安全系统、数字化仪控系统、并采用模块化制造,技术革新性强,有望成为核电中期发展的主流技术,安全性能均较第二代提升100倍以上(堆芯熔毁事故概率下降100倍)。
  
  关键设备 制造国产化进程提速
  
  而由于核电在安全性方面的高要求,核工业体系中各环节都采用严格的资质管理,一般只有少数大型国企持有牌照,核电行业总体垄断性强。设备制造是市场化相对较强的细分领域,但由于技术门槛高,在核安全等级为一级的主设备领域,市场主要由国内三大发电设备巨头(上海电气(601727,股吧)、东方电气(600875,股吧)、哈动力)和中国一重(601106,股吧)分得。
  
  其中,上海电气是国内最大、能力最强、产业配套最完整、核电主设备业绩最多的企业,是国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及核岛主设备的最大供应商,并拥有包括二代加、三代AP1000、ERP、CAP1400、高温气冷堆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制造能力和经验。据悉,上海电气重工集团已在成功开发二代、二代半核电锻件的基础上又开发出CAP1400核电蒸发器筒体部分锻件、主泵电机壳锻件,并计划2013年开发CAP1400核电蒸发器、堆内构件、稳压器、主泵关键大锻件。
  
  而CAP1400是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的代号,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确定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子项。拥有此技术优势的企业必将在未来的市场上具有先发优势。
  
  最新消息显示,5月28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以下简称国家核电)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压水堆重大专项2013年度管理工作座谈会。会议由国家核电副总经理魏锁主持,中国一重、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等57家重大专项课题参研单位代表参加。
  
  参会的上海电气方面也对未来核电业务市场持乐观态度,公司表示核电核岛设备市场占有率力争于“十二五”末达50%,核电常规岛设备提高盈利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国内40%的市场份额。从长远的规划看,要在国家核电“走出去”的战略中取得显著成绩。

(来源:中国阀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