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评测 > 电机效能提升计划 首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电机效能提升计划 首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2013/8/19 22:23:52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68

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电机作为各种设备的驱动装置,是用电量最大的耗电终端设备,因此,对于高效电机的推广势在必行。根据工信部测算,重点耗能企业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一般来讲2-3年可以收回投资,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是否意识到对自身的益处。为了在用户环节推广高效电机,工信部将整合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方节能认证机构等资源,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对用户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的模式。
  
  高效电机势在必行
  
  电机作为各种设备的驱动装置,是用电量最大的耗电终端设备。2011年,全国电机保有量约17亿千瓦,总耗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电机耗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64%,占工业用电的75%.然而,我国电机的效率平均水平比国外低3-5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比国外低10-20个百分点。据估算,电机能效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用电260多亿千瓦时;如果电机系统效率提升5-8个百分点,每年节约的电量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根据IEC60034-30国际标准,电机效率从低到高分为IE1、IE2、IE3、IE4四个等级。我国2012年制定的标准GB18613-2012把电机分为能效三级、二级和一级,分别对应国际标准的IE2、IE3和IE4.根据GB18613-2012,高效电机仅指达到能效二级相对于IE3能效标准及以上的电机。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IE1等级的电机市场占有率接近90%,达到IE2以上的电机比例只有8%,对整个社会资源产生了极大的浪费,推广高效电机成为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在惠民工程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效电机的生产能力和推广取得了不错成绩,但是总体上来看目前高效电机占比仍比较低,现有存量电机中高效电机比重不到5%,生产的高效电机主要销往国外。如何启动国内的高效电机用户市场,拉动国内需求,是促进电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内容。
  
  用户企业成关键所在
  
  实施电机能效计划,要从生产环节、用户环节、市场机制、政策标准约束等多方面共同推动。生产环节需要存量调整和增量提升两方面相结合,存量调整包括现有落后电机的淘汰和现有电机系统的改造;增量提升指在淘汰、改造旧电机基础上尽可能采购高效电机。
  
  提升电机能效涉及多个方面,包含电机生产及使用环节,与电机生产企业配套的上游的材料、装备,下游的风机、泵、压缩机等企业,及废旧电机的回收再制造领域。用户环节成为推广高效电机的关键所在。
  
  未来将培育一批以节能审计、节能服务、节能咨询为主要业务的大型节能服务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根据工信部测算,重点耗能企业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一般来讲2-3年可以收回投资,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是否意识到对自身的益处。
  
  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为了在用户环节推广高效电机,工信部将整合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方节能认证机构等资源,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对用户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的模式。这样一来,大量的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就会刺激高效电机的需求市场,带动电机生产领域生产更多高效电机产品,而且还会拉动金融等社会机构投资,对当前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市场化节能激励机制,基于这种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为用能单位提供节能诊断、方案设计、融资、改造等一条龙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等多种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而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是指把电机与拖动设备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即鼓励企业在制定电机能效提升改造计划时,首先选用高效电机替换低效电机,再进行电机与拖动设备间匹配性的改造,实现高效电机推广、低效电机淘汰、电机与拖动设备匹配改造等目标任务的协调推进。
  
  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电机系统节能改造方面,我国已有几十项成熟的技术和典型应用案例,效果都很好。下一步,工信部将筛选发布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服务质量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推荐给重点用电企业。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公司、重点用户、第三方节能认证机构、金融机构间的对接合作平台,通过多方共同认可、互相约束的市场化模式,进一步提高企业进行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的信心,降低风险。

(来源:中国阀门网)

热门关键词:电机效能 提升 计划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