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海水淡化产业需政策支持 市场前景令人期待

海水淡化产业需政策支持 市场前景令人期待

      2013/11/7 20:53:40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82

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海水淡化产业以生产海水淡化水为主要目的,涉及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工程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原材料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中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天津开发区南港海水淡化与工业制盐一体化项目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至此,天津海水淡化项目已达6个,预计两年内实现海水淡化日产6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已累计供应淡化海水600多万吨,淡化海水已成为城镇居民生产生活及船舶、海上平台作业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水源。天津海水淡化项目就像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悄然崛起的一个缩影。
  
  当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装机规模已达68.4万吨/日,这相当于近200万人的生活用水量。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水处处长杨尚宝在会上表示,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
  
  去年年底国家出台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个专项规划——《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之后,海水淡化日益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热词。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预计达到220万立方米/日以上,海水淡化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海水淡化市场销售额将达700亿美元。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介绍说,‘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超过60%,截至2010年底,国内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0多套,设计淡化水产能60万立方米/日;在建装置5套,设计淡化水产能26万立方米/日。其中,反渗透法占总产能的66%,低温多效蒸馏法占33%,其他海水淡化方法占1%。近几年来,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节水处处长杨尚宝指出,经过50余年的发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在经历技术研发、产业化等阶段后,正进入产业发展与应用阶段。
  
  海水淡化产业取得的成就是喜人的,但由于我国海水淡化相关产业起步较晚,技术层面还存在一定欠缺,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海水淡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会遇到很多问题。
  
  侯宇轩表示,首先,对海水淡化没有明确定位,缺乏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再次,产业发展水平低,行业内企业规模较小,制造产业链尚未形成;最后,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
  
  问题虽然是有的,但海水淡化产业在不断进步。面对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下一阶段对我国海水淡化的一系列产业的规划和引导也成为重中之重。侯宇轩认为:要加强海水淡化一系列产业规划和引导,一是建立标准规范,促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二是加强技术创新,尽快提高海水淡化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设备制造,提升关键设备和成套装置制造能力;四是前期给予政策补助,海水淡化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企业要实现规模化会遭遇资金瓶颈。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国内海水淡化的成本相对较高。国际上海水淡化成本大多在0.67~2.5美元/立方米之间,最低可以达到0.5美元/立方米;而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一般在5~8元/立方米。尤其是,在现行水价体系下,较高的海水淡化成本与自来水价格相比缺乏竞争力。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水价为4元/立方米。相关人士建议国家应该向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样,出台适用于淡化海水的补贴体制和完整政策体系。
  
  在国内水资源短缺困局日渐严重的背景下,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淡水危机的替代方案之一。目前国内外海水淡化均已具备与其他方式竞争的成本优势。海水淡化产业的投资空间巨大,仅仅凭借政府一己之力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政策应扩大融资渠道,鼓励引进民资。

(来源:中国阀门网)

热门关键词:海水淡化 产业需政策 支持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