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塔河油田大排量抽稠泵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塔河油田大排量抽稠泵技术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3/11/15 13:28:09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26

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二厂所开发区块属缝洞型碳酸盐岩稠油油藏,具有超深、超稠、高密度、高黏度、高含胶质沥青质、高含硫化氢、高矿化度的“两超五高”特点,50℃原油黏温拐点深度为2500~5000米。目前,该厂稠油开采主要采用掺入稀油降黏的采油工艺。
  
  自去年6月,该厂进行大排量抽稠泵技术试验,并获得巨大成功。仅一年多时间,累计增产原油12.9576万吨,节约稀油6.6983万吨,经济效益5.26亿元,相当于我国内地发现了一个小型油田。近日,该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机械举升方式有“短板”
  
  以往该厂采用的掺入稀油降黏的采油工艺,对机械举升方式的选择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下泵深,这样才能满足稠油入泵要求;二是排量大,以满足掺稀占产对泵排量的要求。目前,该厂应用机械举升的方式,主要是常规液压反馈式抽稠泵和抗稠油潜油电泵。然而,这两种工艺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短板”:一方面,常规抽稠泵排量小,难以满足高稀稠比稠油井举升需求。常规CYB-70/44抽稠泵,按泵效80%、工作制度5m×4n/min、稀稠比2.0计算,CYB-70/44抽稠泵仅能满足地层产液小于18方的油井生产,无法满足超稠油井提液需求,另一方面,超稠油潜油电泵因油稠、粘温拐点深、稀稠油混配效果差、电泵机组稠油适应性困难等因素影响,致使塔河油田超稠油区块潜油电泵平均运行寿命仅170天,造成生产成本太高。
  
  弥补“短板”开展立项攻关
  
  常规抽稠泵排量小,难以满足高稀稠比稠油井举升需求,且超稠油潜油电泵因油稠、粘温拐点深、稀稠油混配效果差、平均运行寿命短,造成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该厂技术人员经过不断地摸索、创新,成功研制了适合超稠油区块使用的大排量抽稠泵,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采油厂增储上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技术人员通过反复分析研究,针对常规70/44抽稠泵存在滞后率高、排量难以满足高掺稀量油井生产需求的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对柱塞截面积、泵筒长度、进油通道、泵间隙、泵筒抗拉强度等五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进,成功研制了70/32、83/44型侧向进油大排量抽稠泵。
  
  此外,技术人员还开展了大排量抽稠泵配套工艺的研究与创新攻关,在泵下加深分离设计上,根据掺稀点和泵挂分开设计的思路,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通过提高抽稠泵泵筒抗拉强度实现加深尾管,从而提高稀稠油混配效果,降低稀油用量,进一步扩大了在稠油区块的应用范围。在大排量泵的基础上,将泵间隙由5级改进为8级,泵筒和柱塞之间的摩擦力降低44%,有效降低下行阻力,改善杆柱受力状况,降低杆柱断脱及滞后率。目前已经在TH12253X、AD16井应用,试验后试抽异常率明显下降,极大提高了大排量抽稠泵在超稠油区块的适应性。
  
  破解难题见奇效
  
  自去年6月,塔河采油二厂开始在T738、TH12107等5口井进行大排量抽稠泵技术试验,平均单井每天增油4.9吨,试验期间生产效果较好。通过初期实验证明,大排量抽稠泵可以适用于塔河12区大部分稠油井,为后期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该厂大排量抽稠泵已经应用115井次,替代及减少电泵应用65井次,平均泵深2462米,日增产原油364吨,累计增油12.96万吨,基本代替了80~120立方米电泵生产,其中应用尾管加深60井次,累计节约稀油6.6983万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创经济效益5.26亿元。业内专家评价,该厂研发的大排量抽稠泵在稠油举升技术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来源:中国阀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