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发布信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国内风电应走中国特色风电发展之路

国内风电应走中国特色风电发展之路

      2013/11/25 16:30:52中国阀门网 点击数:81

中国阀门网

 Famen88资讯: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十一五”以来,我国风电装机迅猛发展。2012年,全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总量分别占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30%和总容量的26.8%,保持全球领先。然而由于风电并网受限,难以大规模发展,限电弃风现象日趋严重,使风电制造业严重过剩。所以要将我国风能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大规模风电高效、低成本全部利用之路。
  
  全国风能详查和评价结果显示,全国陆上50米高度层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等于300瓦/平方米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73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不包括海上)远超我国化石能源之和。
  
  在我国风电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大量风电对电网稳定与安全的矛盾日益凸显,风电限电弃风现象日趋严重,也使风电制造业严重过剩。大规模限电,导致风电企业无利可图,企业经营从繁荣跌入衰退。短短两年,“最好的风”变成了“最坏的风”,我国的风电产业进入“寒冬”。
  
  针对中国风电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将我国风能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大规模风电高效、低成本全部利用的中国特色之路。
  
  目前,我国发展风电基本是遵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思路,将大规模风电并入电网,并靠政府“补贴”来推动风电产业发展。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全以“补贴”方式发展大规模风电是不可持续的。
  
  这是因为:按现在风电价格与煤电对比,东部地区上网标杆电价是0.61元/千瓦时,煤电上网价格是0.43元/千瓦时,也就是说,每度风电上网国家要补0.17元。我国现在每度煤电创造的利润是0.05元,相当于我们要用3.4度的煤电获得的利润才能补助1度风电的发展。
  
  2012年全年风电发电量1008亿千瓦时,每度风电上网国家要补0.17元,全年国家要补171.36亿元。如果风电上网电量发展到电网的10%,国家至少每年要补贴1000亿元以上(太阳能发电要每度电补贴约0.8元,达标后每年也要补几千亿)。
  
  大规模风电利用应该是多元的,解决风电不能大规模上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非并网风电”。
  
  “非并网风电”是我国风能发展领域的原创性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在国家《风电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三次提到发展“非并网风电”,为我国风电行业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目前已通过鉴定的示范工程,可规模化推广并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地理条件和资源分布不一样,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外国模式。我国以煤电为主的火电机组,其锅炉燃烧系统具有滞后(反应慢)、效率低、经济性差,不宜做深度调峰。以1000兆瓦某超超临界机组为例,风电充足时,参与调峰的火电机组输出功率下降,每度电耗煤迅速上升;当输出功率下降到额定功率的80%时,度电耗煤增加6克;下降到50%时,度电耗煤增加24克,煤电厂处于亏损状态;下降到30%时,度电耗煤将增加约36克,煤电厂严重亏损。同时,度电耗煤的增加也带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污染物大幅增加。
  
  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国情,决定我国将在较长时间保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这也决定了我国目前电网结构不具备大规模深度调峰能力、国外传统风电并网模式不符合我国大规模风电并网的国情。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决定我们发展新能源应与经济效益统一,不能顾此失彼、为发展而发展。
  
  编后小知识:所谓“非并网风电”,就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场所发风电,通过必要的技术创新与集成,用于能较好适应风电特性的高耗能工业,使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不经过常规电网,就能够高效、低成本、低故障率全部利用。非并网风电技术适用于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场,以高耗能产业作为载体,将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规模化绿色产业。

(来源:中国阀门网)

投稿箱:
        如果您有阀门行业、企业相关新闻稿件发表,或进行资讯合作,欢迎联系本网编辑部,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邮箱:136426480@qq.com。
中国阀门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阀门网www.fm35.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留言板联系我们。

关于本网| 网站导航| 热点搜索| 阀门资讯| 泵阀名录| 站点地图| 友情链接| 会员说明|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站内地图

全球(中国)阀门网 版权所有 © 2002-2012  服务邮箱:Service@fm35.com 在线沟通:

本网中文域名:阀门网.中国本站网络实名:全球(中国)阀门网-中国最专业的阀门行业信息网站